家长资源在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中的有效利用
盐城市潘黄中心幼儿园孙兰凤
【摘要】
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 倾向的主要根源是家长缺乏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家长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科学适宜的家园共育能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大大增进幼儿与家长、家长与幼儿园彼此间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幼儿教育,正确认识幼儿园的教育和教师工作,充分意识到“小学化”倾向严重危害,从而扭转家庭教育观,形成教育合力,回归幼儿教育的本位。
【关键词】
家长资源;家庭教育观;“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教育规范、课程资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运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呢?追根溯源,家长在幼儿园“小学化”问题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愈加重视,但多数家长存在 “重教而不会教”的问题,他们缺乏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每到大班幼儿入学前,总能听到家长们在幼小衔接问题上的一些议论:“我家孩子字写不端正怎么办?加减法为什么算不准,老出错?拼音不会读,又不会写,上小学跟不上怎么办” ……这些超前的教育观,反映了诸多家长们教育观念上的偏颇,违背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规律。无视幼儿的发展性表现,把入学准备片面理解成“像小学生一样地学习”,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教育行为,直接催生了“小学化”,危害到幼儿的健康成长。许多幼儿园为了生存,不是进行正确的引导,而是“推波助澜”,迎合家长需求,使得“小学化”问题愈演愈烈。
那么幼儿园应如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有效的家园互动,让家长主动、深度参与幼儿教育,从而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呢?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调查摸底,直陈利害
家庭教育中,家长因职业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对教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子女态度、家庭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要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幼儿园首先要对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进行调查摸底,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以更好地站在专业角度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对其“因材施教”,转变错误观念,吸引他们深度参与幼儿园教育。在幼儿刚进入小班时,我们会向家长发放专项问卷调查,对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素质等方面进行摸底了解。近三来,我们向刚入园的新生家长共发放了305份调查问卷,回收302份,其中有效问卷297份。据科学地量化统计分析,我们发现,75%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缺乏足够的了解,缺乏科学育儿知识和家教经验,对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目标、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普遍存在重认知教育轻社会品德行为、情绪情感的培养等问题,他们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过多,片面强调识字和数字教育,认为玩游戏没出息, “学习好”才重要。更有些家长认为在幼儿园教小学的课程和内容很有必要,这样能为今后上小学打好基础……仅有25%的家长能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与发展状况,认为幼儿教育应遵循自身的教育原则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行事,不能揠苗助长。因此,切实扭转家庭教育观,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家长教育资源的潜力,携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幼儿园当前的重要任务。
二、普及理念,互动指导
幼儿园和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的责任和工作,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育儿理念。为此,我们搭建了家园高效互动的平台。
1.专题培训——提升家长的科学育儿理念
针对家长教育观念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与困惑,组织集中式学习培训。活动中尝试改变以往教师以专家自居、一言堂的形式,变家长亲身实践、换位思考、互动讨论等多种手段,激发家长主动参与和学习的热情,实现自我成长。例如,针对许多家长要求幼儿园要提早教孩子拼音、认字、写字、算数等问题,我们组织了《幼儿园到底应教会孩子什么》的专题讲座。活动前,老师给家长每人发了一首儿歌的资料,要求家长在5分钟内背上。然后让家长挨个背诵。过了一会儿,他们显得很不耐烦,蠢蠢欲动,但老师还是按部就班,将活动按计划进行完毕。然后问家长:你们对这种重复性学习的行为有什么感受与想法?大部分家长表示:重复学习一首儿歌,觉得很无聊、浪费时间。老师再问:如果让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学习这种重复的知识,那么对孩子有好处吗?这句话引发了家长的思考:那不教孩子认字、拼音、算数,幼儿园该教什么?接着我们就进入今天的讲座主题《幼儿园到底应教会孩子什么》,通过理论剖析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讲座,使家长能逐渐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幼儿园教育。
2.互动研讨——形成家园共育的合作意识
幼儿园制作以“游戏——点亮快乐童年”为主题的宣传片或展版、宣传图册等,向家长展示孩子在园游戏活动的场景;班级通过QQ、微信群播放孩子在园成长的视频录像或美篇给家长欣赏,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教师分享精心撰写的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指导家长观察幼儿游戏与学习的实践方法。在“家长提问,教师释疑”互动式研讨培训中,家长渐渐认识、理解了游戏的价值,知道了幼儿教育不等同于智育或读写算教育,也不再要求幼儿园教孩子读书、写字、做算术,这为扭转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促进家园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典型引路——发挥“明星”家长的带头作用
“明星”家长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育儿经验,他们的孩子在学习与发展上具有优势,在家长群体中有一定的认可度。我们积极为“明星”家长搭建与其他家长沟通的桥梁。通过家长会、家长沙龙活动,实现平等交流,典型引路,让家长来教育、影响家长,这种无穷的榜样力量,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家长助教,发挥所长
家长资源,丰富无比。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不同的职业、阅历、特长都是幼儿园的宝贵资源。因此,幼儿园首先要根据家长资源建立家长资源库,将家长的信息输入幼儿园家长信息库,必要时为幼儿园教育活动服务。其次,利用家长的不同职业、特长、爱好等资源来拓展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家长职业的不同能与教师形成互补。如请儿科医生家长为孩子讲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消防军官家长为师生做安全知识讲座并做专业的逃生演练活动;烘培坊家长带孩子一起制作糕点……再次,有不同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家长是教师的特殊伙伴。如喜欢旅游的家长,为孩子们提供袓国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土特产等明信片或图片;擅长书法、绘画的家长为教师开展美术专业技能培训,教孩子学画国画;爱好戏曲的家长,为老师和孩子普及戏曲知识,教他们一起唱戏……同时,男性家长的助教活动,弥补了目前幼儿园男教师空缺的现状,给予幼儿更多的新鲜感和阳刚之气。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丰富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大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渴求。
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家长助教的队伍中来,我们开展了“爸妈老师进课堂”招募活动,家长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参与助教活动,教师与家长共同商定活动目标、内容,设计活动方案,指导家长预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有效互动的技巧,让家长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当家长们参与助教活动后,教育观念发生明显的转变,他们一致认为:幼儿园的工作真不容易,教师的责任太大,幼儿园的活动特别生动有趣、有意义!
四、亲子同修,互学共长
亲子同修,即让家长作为学习和游戏伙伴,与孩子一起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我们把亲子同修的关注点放在促进幼儿发展,向家长传递科学的育儿观上。为此所设计的活动除了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外,还应考虑如何透过亲子活动建立一种科学化、亲情化、互动化、游戏化活动模式,让家长活动时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以及社会交往、认知能力,收获满满的育儿经验,并能感受到工作之余的放松,体验浓浓的亲情。教师允许家长自由选择、介入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任何一个环节。可在餐点环节,与保育员一起组织孩子自主进餐、吃点心,也可在游戏活动时,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可在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师的助教。同时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亲子外出参观游览活动,为家长提供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孩子的教育不仅在幼儿园里、在家庭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公共场所都是孩子成长的刺激物。
亲子同修活动中,家长能耳闻目睹孩子生活、游戏和学习表现,家长通过获得孩子成长的感性经验,了解孩子的需求,加深了对孩子学习与发展的认识,改善了家长的教育行为和教养方式,从而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双向互动和亲子关系,促进了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家长从中感悟到亲子教育的真谛,更加理解、尊重孩子,家庭教育的内容也不再是简单的读写算,家园同步的教育模式逐渐形成。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同时面向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因此,要扭转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就应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创新家长工作方式,向家长宣传、普及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转变家长的育儿理念,激发家长深度参与幼儿教育的热情,理解幼儿园教育和教师的工作,使幼儿园、教师、家长共同围绕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自觉抵制违反儿童身心健康、拔苗助长式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回归幼儿教育的本位,实现幼儿入学零起点。
参考文献:
[1] 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洪曾.学前家庭教育指导应该有不同的模式.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3] 王惠明.试谈在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中的家长深度参与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10)
[4]《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江苏省教育厅文件(苏教基 [2018]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