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验式家长会的实践与探索

  淮安市实验小学幼儿园邹秀珍

【摘要】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会作为家园共育的必要途径,其内容和形式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不断发生着变化。通过分析传统家长会的不足之处,我园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组织模式,立足体验式成长、参与式互动,引导家长回归儿童视角审视家庭教育,优化育儿理念与方法,促进家园和谐共育。

【关键词】
     
幼儿园;家长会;家园共育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会作为家园共育的必要途径,其内容和形式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不断发生着变化,从交流的方式、组织的流程,到活动的效果,更多地体现平等对话、合作共育。基于此,体验式家长会应运而生。所谓“体验”,《辞海》解释为:“亲自处于某种环境而产生认识。”唯有亲身体验过,才能引起情感共鸣,才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进而达到成长的目的。我园在组织3-6岁各年龄段幼儿家长会的实践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组织模式,立足体验式成长、参与式互动,引导家长回归儿童视角审视家庭教育,优化育儿理念与方法,促进家园和谐共育。

  一、传统家长会的不足

  幼儿园传统的家长会多以教师为主体,主要针对班级工作开展、幼儿学习与发展情况等内容进行介绍,为单通道的信息传递,家长更多的是作为听众被动接受。由于教师专业素养、语言风貌等多种原因,传统的家长会对于家长育儿观念的指导存在较大差异。反思传统家长会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存在以下问题:

  1.师者自居的指导

  许多教师在家长工作中习惯以师者自居,认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相比较家长更加专业。于是,家长会中更多采取“我说你听”的方式,教家长怎么做。殊不知,家长作为幼儿最亲密的人,对于他们的成长历程了解得最清楚,也会有许多独特而有效的育儿心得。作为幼儿发展的支持者与引导者,教师和家长不应只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更应该是以尊重、平等为基石的合作体,真诚交流、有效沟通。

  2.单一通道的传递

  传统家长会的形式多为教师说,家长听,主要以视听觉为信息传播的途径,比较单一的模式往往不能引发家长更多的理解与认知,听过就忘的家长更是不在少数。现代信息技术发达,家长获取教育经验的途径非常丰富,带着个性问题的信息搜索可能比教师泛泛而谈的指导更有效。

  3.被动无效的接收

  传统家长会中,由于主题不明、通道单一、教师主导等因素,家长作为被动接收的听众,甚至可能会以抗拒的心态参加活动,不感兴趣、不想听可又不能不参加,家长会成为家园共育中的“鸡肋”,指导家庭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体验式家长会的组织策略

  体验式家长会与传统家长会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首先关注家长心理成长的需要,让家长们首先成长自己、提升自己爱他人的能力,然后再进行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学习,最终引导我们的孩子发展得更好。

  (一)个性化分组,营造轻松氛围

  体验式家长会为家长提供多项提升心理资本的主题性培训,而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轻松愉悦的氛围营造。于是,家长会改变以往排排坐的格局,以小组形式分散在活动室内,布置花瓶、茶具增加温馨而轻松的气氛。教师依据家长的脾气秉性、工作性质、受教育程度等,事先安排好各小组名单,便于引发组内家长育儿主题的研讨,让家长在积极的互动与思考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二)主题式研讨,分享共育经验

  幼儿行为背后的家庭原因是什么?家长最关心的教育内容又是什么?围绕着这些问题,我们通过行为分析、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等途径进行剖析,了解各年龄段幼儿家长的育儿困惑,并对共性问题加以筛选,有的放矢设计家长会主题。

  1.问卷调查,掌握需求
    
围绕幼儿习惯养成、社会交往、学习品质等内容,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现代幼儿教育的关注点和教育需求,为明确体验式家长会主题提供方向。例如,我们在问卷中发现家长对孩子不够认同,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较,从而导致教育理解的偏差。因此,我们设计主题为“神奇的树叶”的体验式家长会,家长通过显微技术认识到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应该尊重、理解并欣赏孩子的独特性,促进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

  2.年龄差异,灵活把握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家长,其关注点也不同。小班家长对幼儿自理能力、习惯养成比较重视,而大班家长对于孩子的能力发展、学习品质更为关心。灵活把握各年龄段的家长共性问题,细化相关内容,使得家长会的目的更加明确。如小班开展体验式家长会《有一种爱叫放手》,通过木乃伊游戏(爱的束缚)、园内家庭照片对比,视觉和感觉的冲击,让家长体验过度包办的不良后果,理解放手的意义。

  3.聚焦热点,合力关注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也是家长们比较关注的内容,聚焦热点现象,结合幼儿发展现状,以此生成体验式家长会主题。例如,家庭教育中父爱缺失容易对幼儿的成长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基于这样的现象,组织以父亲为主题的体验式家长会,帮助爸爸们明确教育的意义,承担应尽的教育职责。

  (三)体验式游戏,回归儿童视角

  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我就忘了;我看过,我就记住了,我做过,我就理解了。体验式家长会最大的亮点也是游戏环节的设计。家长在游戏中体验不同的角色,亲历变化的心路历程,对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及家庭教育方法有了更加清晰地了解。

  1.让固化消融

  许多家长已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模式,接受新理念的能力相对较弱,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改变原先旁观者的角色,成为幼儿发展的助力者。例如,破冰游戏“风中静草”,家长分别扮演“风”与“草”。站成一圈的“风”需要用双手稳稳托住圈中的“草”,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传送。游戏的规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间距,其实关注的是信任。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都应该彼此信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每个独一无二的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

  2.让碎片拼图

  家长们对于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家庭教育策略大多是浮于表面的理解,落到实处时易碎片化。例如家长不能正确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片面理解学习与发展的含义,将生活中的探索表达与体验学习相割裂。于是在“散步的10分钟” 、“不一样的走线”等体验式游戏中,家长们模拟孩子的视角,在观察比较、推理判断、表达表现中了解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理解其“有吸收力的心理”,才会更加珍视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

  3.让经验贯通

  由于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家长们接收育儿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也大大丰富。但是,如何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让经验贯通。在小班体验游戏“老虎来了”中,教师不断强调不许说“老虎”,否则就会变成“老虎”。然而此时家长头脑中想得最多的两个字反而就是“老虎”!心理体验游戏让家长认识到,幼儿容易受到暗示,应该多从正面引导,避免过多限制。这对于家长在处理幼儿的一些叛逆行为时,尝试采用冷处理或转移话题的方式,大大提升教育的效果。

  (四)双向式交流,家园和谐相长

  体验式家长会扭转传统家长会中的教师为主、“谈话式”、“说教式”的交流方式,构建家长为主、“互动式”、“体验式”的新型家长会模式,解决家长所面临的家庭教育有心却用不到点子上,有劲却使不上力的困惑。

  1.带着目的看

  体验式家长会围绕某一个既定主题展开,家长们聚焦问题参与互动,诸如重点观察幼儿视角的房间环境、了解亲子游戏中的互动技巧等等。小而明确的目的帮助家长有效解决具体问题,掌握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2.围绕问题说

  每一次体验式家长会,家长们围绕主题,带着自己的困惑或想法走入现场,进行小组研讨,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借鉴其他家庭好的做法。来自于家长同伴的策略更具实践意义,也更加有效。

  3.回归原点思

  作为家园共育的途径之一,家长会采取何种方式开展,其最终都应该回归原点——幼儿。体验式家长会改变以往只谈幼儿的方式,聚焦家长育儿理念和教育行为,关注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提供后续可能。

  三、体验中成长的幸福

  体验式家长会是一种及时、高效、可行性强的家园合作模式,能够帮助家长在体验和观摩中不断发现问题,在反思和学习中优化育儿理念和行为。在这一互动模式下,家长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收获成长的幸福。

  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悟

  ——“对于幼儿园提出的孩子胆小、不自信等现象,我总以为与自己的教育行为没有问题。但在家长会后发现,有时自己无意中的一个动作或一句话,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剥夺孩子的“自主权”!”

  2.“原来我也是这样的”的尴尬。

  ——“我在体验游戏中感受到,缺乏耐心的催促与指责对孩子的伤害!仔细回想,原来我也是这样的,不断地催促,不顾孩子的的感受。为什么我自己一直没有发现呢?

  3.“我终于发现了”的感叹。

  ——“我一直纠结自己的孩子总是这里不行,那里也不如别人。在与其他家长的交流中,我终于发现,原来我一直没有给孩子鼓励的信心和表达的机会,忽略了他向我亲近的想法!”

  幼儿园体验式家长会打破传统模式,充分调动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家长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然而,体验式家长会的设计与组织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储备专业的知识,随机应变解决会议中出现的变数,更要做好前期的调查宣传和后期家长的反馈工作,使得家园沟通更加顺畅。相信在教师、家长的通力合作下,立足体验式互动成长,家园和谐共育,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岩. 《体验式家长会方案的设计与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17).

  [2]杜雪美. “体验式”家长会的实践和探索[J]. 早期教育(教师版), 2013(12):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