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 信任 共育
——家园共育的实施与思考

  句容市实验幼儿园李寒

【摘要】
    
幼儿园和家庭必须同向、同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家园共育的关键在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多样的沟通方式和教师的换位思考意识是家园沟通有效性的保障。而基于有效沟通和理解,才能获得丰富的家长资源的支持,以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建构,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
    幼儿园;家长工作;家园共育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一席话语,道出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幼儿园和家庭必须同向、同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聆听“家”音——理解家长心态

  有的家长认为教师是教育方面的权威,相比于作为法定的从教人员,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他们认为自己教育幼儿的能力比较薄弱,缺少专业知识,将教育好孩子的希望都寄托在教师身上,甚至消极期待和等待老师的建议;也有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怎么教是老师的事,自己只是负责孩子的经济物质基础;幼儿园在要求家长配合工作时,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于服从的位置,容易使家长与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发生分歧。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教师要主动了解家长的困惑,学会倾听,听一听他们对教育孩子的理解,听一听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困惑所在,听一听他们对幼儿园教育的评价或建议。特别是那些“难以接触”的家长,(工作时间与教育子女的时间有冲突、时间上不允许,能力上做不到)等。我们更需要把关注中心摆在解决问题而不是责备家长上面,要充分理解家长的心态。

  记得班上有一个孩子,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很忙,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开学时奶奶紧紧地拉着我的手,告诉我孩子四虚岁了才开口说第一句话,只有两个字,而且口齿也不清楚,很担心宝宝无法正常上幼儿园。了解了这种情况之后,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中非常关注这个孩子,户外活动时都牵着孩子的手,利用集体活动、户外分享、区域分享、餐前小游戏等鼓励他多开口说话,反复训练,通过半个学期的努力,孩子终于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老师妈妈好!”孩子的奶奶热泪盈眶地说:“老师,谢谢你!真心不容易!”

  班上有个晨晨小朋友刚入园时哭闹很严重,情绪很不稳定,她的妈妈看她哭得厉害,心里很难受总是舍不得,第一天晚上就发信息给我,问老师早上入园时能不能抱抱晨晨。我能理解家长的心情,于是晨晨入园时我总是蹲下来亲切地抱过孩子,尽管她还是有点想哭,但比以前好多了。我提出要求希望家长每天坚持送她来园。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下,现在晨晨每天都能高高兴兴来上幼儿园了,还成为了班上的活跃分子。

  我们还利用入园、离园的时间段,主动询问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在倾听的过程中,伴以点头、微笑等形式的应答,适当的时候给与家长一些教育上的建议等。

  二、“家”值无限——挖掘家长资源

  无论家长来自哪里,收入如何,地位怎样,为了孩子的成长,家庭与幼儿园应该是平等的,目标是一致的。家长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职业,如警察、医生、厨师、消防员等,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虽然家长有很多的教育资源可以利用,但是如果没有深入去挖掘、搭建平台,效益仍等于“零”。因此,我们充分挖掘、开发家长的潜在资源,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利用其自身特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引领家长走进课堂,实践新理念。

  1.浩浩的爸爸是一位交警叔叔,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他很乐意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来。针对小朋友活泼好动、好奇、模仿力强等特点,开展一堂”交通安全伴我行”安全教育活动,通过课件讲解各种交通安全知识,寓教于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讲解了交通标志、红绿灯、交通信号、斑马线等知识。以贴近幼儿生活的事例,采用现场提问、看图片回答问题等多种互动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讲述了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引导孩子们感知日常生活中行走、过马路、乘车时如何注意安全。

  2.点点的妈妈是农校的一位老师,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点点妈妈和农校的大学生带着精彩的故事来到孩子们中间。简单地自我介绍后,各自的“听众小分队”开始了绘声绘色的故事讲述,孩子们在优美的环境和书香四溢的读书氛围中,不但听到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有趣故事,还和大哥哥大姐姐进行互动,一个个有趣的小问题,一个个互动的小游戏和角色表演、让孩子们兴致高昂,更是把活动推向高潮。最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精心制作小书签,读书交流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进一步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有效激发了他们自发阅读的欲望,对他们良好阅读习惯的初步养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是对家园合作工作开展的有效实践。

  我们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请几位热心,平时时间充裕,有良好的育儿观念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他们可以把家长共同关心的话题告诉老师,平时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向老师说明。最重要的是,家长委员会是老师的智囊团,比如说平时班级活动需要什么,幼儿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家长委员都积极帮忙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三、“家”宾有约——创造家园互动

  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方式有很多,最常用的是家长共育栏、幼儿成长档案、家访、家长开放日、班级QQ群及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机交谈等。

  1.“家园共育栏”:是联系家园的纽带,是传输信息和知识的桥梁。作为老师,我们会贴出关于幼儿教育、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方便家长的学习、也会定期贴出大家关心的话题,如每周的活动安排、内容及幼儿活动情况的精彩瞬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便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园学习和生活的情况。我们还增设了“育儿经验你我谈”一栏,家长可书面向教师反馈幼儿在家表现以及配合情况等,逐步引导家长参与到我们课程实施中来。

  2.幼儿成长档案:一本小册子是情牵幼儿园与家庭的重要纽带,从最初发现问题到后来改进策略,家园联系册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效也越来越显著。家园之间的关系越发密切与深厚,家园共育,智慧成长。

  3.“家长开放日”活动:因为家长平时很少有机会看到幼儿在园中的生活,所以每一个家长都很希望能了解幼儿的在园生活,老师要经常给家长创造这样的机会。定期举办一些亲子活动、节日联欢、开放日等,家长能看到幼儿的在园情况,还能与幼儿一起学习游戏。不仅使家长更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园的情况,方便与老师之间的配合;还能使家长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体谅老师;更增进了老师,家长,幼儿之间的亲密程度,方便以后的家园合作。

  4.家长会:家长会也是家园互动的桥梁,因此我们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模式,活动中也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家长大胆参与进来,如通过“击鼓传花”的形式,引导家长在会上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在教育孩子时的困惑、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老师也会关注到家长们提出的问题,与家长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家园共育。

  5.幼儿入园、离园:在家长接送幼儿的过程中,有目的地与个别家长交谈,对于孩子的优点要及时地向家长说明,对于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婉转地向家长提出,并与之协调好家园共育的问题。

  四、传为“家”话——促进家园信任

  多年的幼教工作经验更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要提高幼儿的水平,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光靠班上三位老师是难以实现的,要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成为我们教师的合作伙伴,耐心、细致、微笑迎人就成了我们的工作方法。班内许多幼儿都是由长辈接送,对于一些活动要求常常是一知半解,会追着你问个不停,对此我们会耐心地解读,使他们了解。我们除了利用家长之窗向家长们宣传科学育儿的理念,还通过班级QQ群和家长们一起交流,每一次的活动,我都会在群里温馨提示,并及时把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游戏、学习的照片发在群里,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欢声笑语可开心了,老师做的每一件事家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便于平时家长工作的开展。

  记得在“六一”庆祝活动那天,班上有四个孩子发烧生病了,庄雅涵发烧39度多,我对雅涵妈妈说:“涵涵发高烧了,就不要参加了,赶快去医院看看吧。”庄雅涵的妈妈说:“李老师,这是最后一个六一节了,涵涵要参加的,要为大一班争光的”。这是一个家长对我们班级工作无言的支持。毕业的前一天,我在班级的QQ群里发了一段毕业寄语,我们班双胞胎的妈妈看了之后就在她的办公室里掩面而哭,这就是家长对我们老师的信任与理解。多年来在幼儿园举行的各项活动评比中,我们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些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由此可见,家长工作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长和孩子是我们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爱心、细心、耐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真心对待每一位家长,家长就会信任地把孩子交给你,并支持你的工作。

  家园共育工作是一门艺术,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目标的共同性决定了两者必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齐心协力,为孩子的未来搭建一座彩虹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