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节日活动中的幼儿自主学习
苏州市挹秀幼儿园(平江区)顾志颖
【摘要】当今的幼儿教育已由封闭式逐渐向多元化开放式发展,在幼儿自主学习倍受重视的今天,为了更有效地将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融入到幼儿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改变以往传统节日活动的单一模式,通过采用“创设浓郁的环境氛围”、“整合各方的教育资源”、“组织适宜的实践活动”这些方法,进一步挖掘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教育因素,引导主动幼儿地去感受、认知、交往、创造和表现,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促使孩子们以自愿、主动、积极的状态参与到节日活动中,真正成为了传统节日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传统节日活动自主学习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孕育着极为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节日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挖掘这些节日中蕴含的教育因素,将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融入到幼儿的教育教学中,已成为很多幼儿园尝试和研究的内容,我们往往会先考虑节日文化底蕴深、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低等各方面原因,人为地为幼儿安排一些以欣赏、参观为主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虽然看似热闹,但却使孩子们不自觉地陷入到了被动的学习中。而当今的幼儿教育已由封闭式逐渐向多元化开放式发展,在幼儿自主学习倍受重视的今天,如何改变以往传统节日的活动模式,让孩子们以自愿、主动、积极的状态参与到节日活动中来?成为了我们更为关注的问题。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狭义的来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而幼儿的自主学习一般是指幼儿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在这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地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而教师的科学指导则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主导条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主学习重视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但也不轻视教师的作用,开展民间传统节日活动时,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幼儿的知识建构和自主发展极为重要。为此,我们为幼儿创造了各种条件,引导主动幼儿地去感受、交往和表现,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使孩子们真正成为了传统节日活动的主人。
一、创设浓郁的环境氛围,引导幼儿自主地感受、认知
所谓传统民俗节日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粽香飘溢的端午节、登高敬老的重阳节等。既为节日,则需要气氛,气氛是由环境的设置而产生的,什么节日,什么气氛,就需什么的环境设置。蒙台梭利曾强调:对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如果孩子们成长于鼓励他们自然、顺序地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进入到学习,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发者,自我学习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同样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怎样的环境才是适宜的、利于幼儿发展的呢?以往的做法是:教师先将活动室里布置得玲琅满目,然后再向孩子们一一介绍,而往往孩子们大多数总是听得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如今,环境氛围的创设依然重要,但指导细节上则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以三个“一”的方式,引导幼儿在浓郁的节日环境中,主动地去感受节日的氛围,丰富对节日的认知。
1、看一看,捕捉节日的特色
每到传统节日来临前夕,教师们依然会将各种特色鲜明的饰物、图片等布置在活动室或校园的各处,如:春节时的鞭炮、春联、红包、春卷……端午节时的菖蒲、艾草、香袋、龙舟、粽子……等。教师不再主动介绍各种物品的来历用途,而是请幼儿自己去观察发现教室中细微的变化,多了什么,少了什么,这些东西叫什么?为什么要摆放这些东西,它们有什么用?这些是我们留给孩子的问题。我们以这些“为什么”,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通过对比,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各个节日不同的特点。
2、查一查,了解节日的内涵
有了兴趣,幼儿主动参与节日活动的积极性自然大大提高,抓住这一时机,我们引导幼儿主动去解释这些“为什么”,大胆地去问一问、查一查,了解更多节日文化的内涵。幼儿通过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询问他们小时候怎么样过这些传统节日,了解了很多现在的孩子不知道的历史。幼儿还在成人的帮助下利用图书资料、网络等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来历、传奇故事、习俗等,主动了解了许多传统节日的初步认识。
3、说一说,丰富节日的知识
了解了那么多的节日知识,自然要与同伴分享,于是“说一说”这一活动也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其实,这也是节日氛围营造的一个重要环节。全班幼儿围坐在一起,介绍自己查问到的相关知识,了解到了的传奇故事和典故,一些原本不太积极的幼儿也会热情倍增。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幼儿再次观察和欣赏班级中的各种实物,及时进行补充和小结;还可以展示孩子们收集到的其它各种节日物品,并装饰在班级中,从而使孩子们对传统节日有更全面更正确的认识。
浓郁的节日环境不再是静态的摆设,而成为了孩子们自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节日环境的有效运用,教师指导策略的及时改变,不仅丰富了每个幼儿对的节日认知,也更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真正成为了班级节日活动的主人,学习的环境氛围也会更加快乐。
二、整合各方的教育资源,支持幼儿自主地体验、交往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完美的教育应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共同构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家长认同、支持、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因此。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活动中,除了依靠幼儿园的主体教育外,幼儿园还应与社区、家庭有效结合,整合各方的教育资源,积极拓宽节日民俗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使传统节日活动更加多姿多彩,从而为幼儿的提供更多主动交往和学习的机会。
1、家庭资源的有效利用,促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
家庭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力量,现已倍受大家的重视。要发挥节日的教育价值,幼儿园同样应该多和家长联系,互相沟通,家园一致,共同架起一座节日教育的桥梁。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外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这几个大节日纵惯全年,时间明确,段落清晰,大多数的节日都会放假,这样也使邀请家长一同参加活动成为了可能。因此,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安排了一些家园亲子类的传统节日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拉近了家园间的关系,更让我们欣喜的是,幼儿更从中自主地获得了许多积极的情感体验,效果远胜原先乏味的说教。例如:中秋节是我国象征团圆的节日,民间流传着很多中秋节的故事传说,还有很多的风俗习惯。为了让幼儿亲身领略这一浓郁的民俗气息,我们邀请家长代表一起参与“欢庆中秋”的活动,由家长代表分别向孩子讲述了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吴刚折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 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另外我们还邀请了一位爷爷和小朋友一起演唱了歌曲“我和爷爷打月饼”,孩子们一起为爷爷拍手,其乐融融,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接着,家长、孩子一起分享各自带来的各种月饼,我给你咬一口豆沙的,你给我咬一口鲜肉的。孩子们在温馨的活动中体验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愉快的节日,感受是那样的真切,浓浓的亲情在孩子们的心中自然地弥漫和升华了。
2、社区资源的互动合作,促幼儿主动的交往学习
随着传统节日活动中幼儿探索问题点与面的不断扩大,幼儿园内的教育已满足不了幼儿的求知欲,让幼儿越过围墙,走出校园,可以让幼儿在开拓视野的同时,主动地去学习和交往,这对丰富幼儿早期的社会经验, 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传统的节日活动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社区中的节日活动则更加的有声有色,我们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不同方式,组织了许多社区互动性的传统节日活动,鼓励孩子们主动地去交往、学习,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端午棕飘香”的主题活动中,我们邀请了社区中的奶奶来指导小朋友们学包粽子,我们鼓励孩子们主动去向奶奶们请教,了解各种粽子的种类、制作时所需的材料,学习包粽子的方法,并学着和奶奶们一起包粽子,并共同分享劳动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学到和粽子相关的知识技能,更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和蔼的奶奶,悉心的指导,让孩子们感到请教和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又如:重阳节时,孩子们在幼儿园听老师讲重阳风俗, 接受“尊老敬老、感恩回报”的教育后,在老师带领下, 走进社区敬老院, 孩子们主动送爷爷奶奶一件自己精心制作的小礼物,并尝试询问老人们的需要和愿望,他们为爷爷奶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还为老人们表演节目, 孩子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老人的祝福和感恩之心,重阳节里孩子和老人的情谊更浓了,大家都特别地开心。
丰富多彩的家园和社区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传统节日活动的内容,更使孩子留下深刻的社会经验,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身临其境地进行观察、了解,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们的视野更开阔,主动学习欲也更强烈了。
三、组织适宜的实践活动,鼓励幼儿自主地创造、表现
进一步挖掘传统节日活动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我们发现在不同的节日里,虽然纪念的内容,习俗各不相同,但也有一些共性的活动内容,比如:每个节日中都有对应的美食、装饰品;不少节日中有特定的运动等,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于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活动不再局限于一些集体的主题活动,而是转化为更多形式多样的小型实践活动,这样不仅使每个传统节日活动更具连贯性和完整性,更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自主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1、安排多样化的制作活动,提供幼儿自主创造的机会
在传统节日活动中,由于环境,游戏的需要,常常与幼儿一起制作民俗食品,饰物等,于是大量的实践制作活动诞生了。春节时可以做鞭炮,画年画;元宵节时可以做彩灯、搓圆子;清明节时可以做青团子,装饰风筝、做纸花;端午节时包粽子、画龙舟……可以说是举不胜举。每当这些活动时,我们总是提供大量的实物获照片供幼儿欣赏,但对于制作的方法、使用的材料却从不作强行的规定,我们注重为幼儿创造自由的空间,提供多样化的材料,使幼儿有更多自主创造的机会,从而支持幼儿自主学习活动的延伸。我们特别注意材料的投放时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暗示性,鼓励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大胆地表现自己独特的想法,勇于创新。例如:清明节时,我们开展“小小白花缅先烈”的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制作白花参加扫墓的活动,制作前教师只提出了做白色小花的要求,对花朵的样式、材质则没有要求,幼儿可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材料。这一开放式的活动,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惊喜。孩子们制作出的白花各具特色:有的是拿皱纹纸做的、幼儿是用软泡沫做的、有的是用塑料袋做的,有的甚至是用废旧的纸杯、纸盒做的,大小、形状也各不相同,虽然合成的花圈与平时的相距甚远,但孩子们创新的火花却展露无疑,相信烈士们也会被孩子们真诚的心意感动。
2、组织趣味化的游戏活动,搭建幼儿自主表现的平台
不少节日中都有特定的运动,如:清明节时的放风筝、端午节时的赛龙舟、重阳节时的登山等等,孩子们都很喜欢,但是由于孩子们能力技能有限的原因,这些活动幼儿并不能胜任,怎么办呢?我们想到: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在幼儿园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时也不例外,我们可以把这些运动改编为幼儿能够完成的趣味化的体育游戏,这样幼儿不就也可以快乐地参与其中了吗?我们想到: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中也发现,要儿童自主、自信、主动发展就必须以这一思想为宗旨。因此,我们把改编节日游戏的主动权还给了孩子,为幼儿搭建起自主表现的平台。例如:在端午赛龙舟的活动中,我们就引导孩子们共同商量我们怎样也来制作一条龙舟,有的孩子说可以用圈,有的孩子说可以用绳,有的孩子建议可以做一个大木板把脚连起来,还有的幼儿提议可以用废旧的盒子来制作……答案五花八门,但教师并不急于肯定和否定,而是,让孩子们去做一做、试一试。最终大家发现用废旧的盒子做成的龙舟不仅样子象,还能三到五人一组拎着跑,特别适合。道具做好了,怎么来玩呢?师生们再次研讨,制定游戏规则,大家一致认为可以每班派队进行赛龙舟的比赛,每班三队,每队五人。比赛的日子到了,孩子们特别兴奋,因为之前他们已经游戏、训练好久了,虽然比赛的结果各有胜负,但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表现地特别自信和自豪,孩子们不仅获得了节日的快乐,更在规划游戏的整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协商、合作、谦让、勇敢等良好的品质,孩子们的自主性得到了淋漓精致的发挥。
由于孩子们自主的创造和表现,传统的节日活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传统的节日活动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不仅赋予了浓浓的现代气息,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价值正是在与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互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传统节日活动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精髓,自主学习的理论是现代先进的教育观念,要使这两者在幼儿教育中有效地融合,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尝试、思考和总结,让我们更细心地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以合作探究型的师生互动及时给以应答、帮助和引导,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鼓励幼儿自主的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感受、表达,表现,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节日趣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自主学习》新世界出版社
3、《学前教育思想史》苏州大学出版社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