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共育提质的至真诉求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东方明珠幼儿园陈爱华
【摘要】
家庭和幼儿园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家园能对儿童发展的方方面面达成共识,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儿童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基于家园合作共育提质的至真诉求——“三人行”,结合家园共育实践案例及分析,重点探讨如何建立积极的家园合作关系、教师怎样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等核心问题,并对发展家园之间理想合作提出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
家园共育;合作;教育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在儿童成长中,家庭与幼儿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且是最重要的老师,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行为倾向、语言、价值观和文化理解只有在家庭中才能得到充分学习,这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幼儿园作为集体教育环境,把握儿童成长的正确方向,帮助儿童将零散的经验结构化,创造社会化的机会与条件等,同时担任着指导家庭学会科学育儿的职责。促进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良好合作共育关系意义深远。
什么是合作共育?“合作关系”就其定义,意味着合作者之间拥有平等的关系。平等的合作关系需要合作者之间的心甘情愿、互相接纳、合作决心、互相理解和沟通交流。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认清并理解,以往的家园关系不能应对当今变化中的家庭,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是建立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真正有意义的关系的前提条件;其次,尽管幼儿园常常表现自己重视家长的积极参与,但家长很少被看作完全的合作者;大多数时候,家长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如何得到保障,孩子在学习或社交上遇到困难时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以及作为家长如何最大限度地为孩子的园外学习提供帮助,家长得到的信息不在他们的语言体系中,有些时候,幼儿园安排的会议时间与家庭活动时间相冲突。此外,家长会往往时间很短,而会议总是以教师发言为主,孩子一般不在场。如果幼儿园不主动认同和鼓励家长扮演合作伙伴角色,儿童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将大大受到限制。
优质教育需要家长、儿童和学校的协作共生,共同成长。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和谐的亲子关系和有效的家园合作,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父母可能无法短时间内改变自己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但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家庭的社会资本,从而实现儿童、家庭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篇》,在华夏世界妇孺皆知。从学习视角,“三人行”,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传承古人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还强调幼儿、教师及家长的三方互动,明确指出学习主体不单是孩子,教师和家长也需参与其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而其中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是与世界接轨。从关系视角,传递出“平等接纳”的理念——师、长、幼三方同行,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尊重、接纳、平等的关系,并且要求在幼儿教育道路上“三人”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从发展视角,“三人行”强调教育的开放性与生成性,决定了任何人在其中都能够获得发展,向家长学习,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养育者,更是幼儿园课程资源创生的最宝贵的财富。向幼儿学习,发现儿童,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三人行”倡导教师、幼儿、家长共生共长,理应成为新时代家园共育的理念。
二、实践与探索
基于家园合作共育的至真诉求,我们以幼儿的成长为核心,确立了“三人行”共育精神:教师的主动行动——陪伴、观察、引导;家长的主动行动——支持、合作、参与;幼儿的主动行动——自主、智慧、创新,实现家园紧密合作,主动行动,共同成长。我们将家园共育的研究重点放在引领观念、融入活动、助力体验,促进家园合作共育质量提升。
(一)回归儿童,构建科学共育理念
教师和家长曾被称为“自然同盟”,有着共同的目标,希望儿童尽可能发展他们的潜能。但教师与家长并不总是能够愉快地合作。现代生活的复杂性使得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和家长有必要了解彼此的观点和态度,其次,教师、家长和幼儿要正确定位关系中的自己的角色,这是家园共育的基本前提。我们邀请家长和教师到幼儿园参加一个小型座谈会,就家长与教师关系的想法;教师和家长的角色问题;家庭教育的困惑以及这些问题与教师的关系;家长眼中的孩子等设计了开放性话题,进行了家园双边访谈。在梳理访谈内容的基础上,从不同群体对另一群体之间关系的各种态度中可以看出,不同群体感受不同,但共同的愿望是帮助孩子获得成长。
1.教师——修炼教育的专业功夫
访谈中,教师认为要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发展的一些变化,及时给家长一些反馈或者建议;要利用各种方式向家长传递更多有效信息,让家长通过细节觉得我们很专业;实现家园沟通自然无障碍,我们所思所想能让家长知道;要关注细节,及时呼应孩子的成长,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能够营造一种好的氛围,大家都能讨论或者发言;坚守我们的工作标准;和家长共情、感同身受,在孩子共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家长能够感受到老师和幼儿园发自肺腑的对孩子的爱……
教师修炼的专业功夫是什么?这个功夫就是对儿童的深刻的理解和了解,然后,对他们有深情。这种深情是专业上的深情,能够让家长在一个事件中不仅听到专业,也能够让自己内心的冰块消融。我园是一所新建园,在开园第一年新生入园时,我们更是面临挑战,面对家长对幼儿园各方面的不了解、不信任,在家园沟通上,我们用好“信任”和”真诚“这两把钥匙,让家园把满满的正能量互相传递,形成教育的合力。为了降低了家长焦虑行为的发生以及对其孩子影响,我们适时通过网络平台,把幼儿在园情况用照片、文字等形式汇报给家长,满足家长需求。家长也主动配合幼儿园,改变幼儿家庭生活的随意性,制定与幼儿园相近的作息制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等,缩小家园生活的差异,使幼儿更适应幼儿园生活,缓解幼儿了分离焦虑。
2.家长——悦纳儿童的学习方式与个性
关于幼儿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无所不能的吗?父母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孩子吗?在一些家长的反馈中,他们一方面表达了对幼儿园的赞赏,另一方面对幼儿园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希望:建议多带孩子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孩子特长的挖掘与培养;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激发孩子更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儿童纯正英语口语的能力等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有着很高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期待。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在群体中不是最优秀的,或表现不符合自己的预期与心愿时,他们的焦灼与不安就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在问卷中,使用负面词汇评价孩子的表现。
在儿童成长中,家庭与幼儿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儿童性格的形成、自信心的强弱、学习兴趣的广泛与否、眼界是否开阔等个性品质和更多的学习能力,则更多地依赖于孩子和父母相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被强化、认可、模仿等方式而形成的。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你所希望的人,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环境无疑是你自己。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看到幼儿之间的区别与不同,不断调整自己对孩子的预期,并从幼儿园教育中学习到一些有益经验与做法。
(二)优化体验,发现家园共育心流
“心流”是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事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为了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增进家长的教育智慧,建立起积极的家园合作关系,我们利用“心流”的原理改善家园共育的关系,关注家园共育中的积极体验,让幼儿、家长、教师共享幼儿园幸福生活,共同成长。
1.精心设计家长半日开放和家长学校活动
“开放日”是幼儿园的一项常规工作,一般每学期一次。开放日是家庭全面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窗口,不是一场幼儿园与教师的“展示表演秀”。我们力求通过开放日影响家长,引发家长思考,触及心灵,帮助家长完成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调整与改变。在开放日前,我们会对半日开放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精心设计,幼儿园和教师分别列出思考清单。基于对保教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后勤与保健工作的思考,在班级环境的创设中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生活化、游戏化课程”学习理念与做法的思路。结合家长的视角编织课程内容,选择适合儿童学习的方式,展示孩子们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生活,展现出幼儿园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对孩子们关爱的日常工作脉络。在开放日里,家长还可看阅老师精心准备的书面《儿童发展报告》,全面了解幼儿在园各领域的发展状况,真实客观看见成长中的孩子,儿童发展报告每一领域下老师提出的发展策略和建议,真正让家园共育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开放半日活动里的家长学校授课内容设计,我们会思考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父母会有怎样的需求,以及家庭中哪些观念与认识是对儿童成长是有益的。如大班主题《为孩子的学习插上翅膀——幼小衔接》,中班主题《如何支持幼儿深度学习》,小班主题《爱他(她),就和他(她)一起长大》,并通过反馈、讨论等形式,引导家长们对幼儿园教育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了解,学会用更加科学的眼光评价孩子们的表现。
日常班级的家长会,通过“说案例——共分析——寻对策”,将家长被动倾听为实际感知、亲身体验,重视用动态的方式激发家长参与家长会的兴趣,积极融入家长会的全过程,渗透式接受教育新理念,引领家长形成科学育儿观。
2.引领家长参与主题课程活动
“三人行”摒弃了“教子靠老师”的固化思维,激励家长们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当中,一方面为幼儿园课程提供支持贡献力量,一方面能切身感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深入体验为人父母的乐趣。
我园萌发课程理念是“有趣的、有爱的、有情的、有生命力的”。其主题的生成性与开放性决定了任何人在其中都能够获得发展。我们的课程非常重视家长的被认同感、被满足感与成就感。我们希望家长和我们共构课程的过程中,从倾听、回应到互动、陪伴,层层递进,与家长共同探讨当下自身最适合与幼儿建立的互动关系,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教师们通过和家长一起探索有效支持儿童学习的方式,共同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心流”流过的感受。家长能够了解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方式,一起分享与幼儿沟通的经验,实现与孩子良好且高效的互动。
因我们的课程理念切实渗透在各种家园活动和小朋友们的日常中,通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互动来实现教育目标,极大地培养每一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他们的心智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对家长、教师和幼儿园皆有裨益。
(三)强化合作,实现共育呼应
所有人“共同成长”是我们家园共育的愿景。“愿景”是一种由组织领导者与组织成员共同形成、具有引导与激励组织成员的未来情景的意象描绘。三人行家园共育更是反映了“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教育哲学。这里的“合作”并不仅仅是狭隘的家、园合作,同时还包括了幼儿同伴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以及教师之间、家长之间的多角度、多角色合作关系。我们通过课程帮助和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让孩子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或是拥有更加积极的情绪,并获得更加丰富的认知经验;除此之外,园内的例行活动以及家长们组织的各色课外活动都能够维护和巩固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家园关系。
【家长说】我眼中的“三人行”
作为幼儿园的家长,我有幸多次参与各种家园活动,深入领略幼儿园先进的教育理念,无论是例行的教学开放日和家长助教日,还是家长们组织的各种校外课堂,无论是幼儿园传统的节日活动和绘本剧演出,还是富有特色的亲子游玩,都能让人感受到孩子、幼儿园、家长群体的内部、两两之间或三方共同的合作无处不在。目之所及,幼儿园老师不仅是孩子们的引导者,同时也是他们在活动中的合作者和支持者;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日常的学习玩耍相处中相互帮助,互教受益,并且逐渐树立团队意识;热心的家长们成立家委会,为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提供资源,为孩子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成长空间与老师和园方紧密合作、出谋划策,既是幼儿教育的支持者又是参与者,虽劳心劳力,却乐在其中。不仅限于这项活动,但凡幼儿园的家长,哪怕从未参与其中,只要有看过班级群幼儿园公众号里的一张张日常照片,稍稍留意一下幼儿园的健康食谱以及伙食委员会的爸爸妈妈们分享的“舌尖上的美味”,了解过幼儿园安全演习的内容,查阅过孩子书包里的各种探究表格和孩子们的游戏计划书,陪孩子看过幼儿园的演出,或是接送孩子时在幼儿园门口站上两三分钟看看家长安全护卫队,甚至只是偶然瞥到晨检流程,再或者,仅仅听一听孩子兴奋地描述故事妈妈和阳光爸爸......你都能从中感受到这种浓郁的合作氛围。
共育之“共”的核心在精神,就是家长与教师有合作与协同的意识,认同共同发挥教育作用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幼儿园与家庭、家长与教师之间有默契,有呼应,能理解,能形成合力。
三、反思与展望
1.当家长和孩子之间能够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联接,对彼此的生命成长都是很有意义的关照。当联接感完成的时候,父母可以真实地觉察到孩子作为有灵性的生命存在,开始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也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幼儿园是家园交换知识和观点的场所。教师的专业才能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师有与家长分享心得的自然愿望,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和磨炼的专业技能传递给家长,家长将这些加以调整用于家庭教育,将产生更大的共育效益。
3.当今时代,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应主动加强了解,充分扮演好各自角色,充分发挥自身职责给幼儿未来的影响。
如果家长能更深入理解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得以改善。如果我们继续重视发展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幼儿就更会生活和学习,更享受幼儿园时光中的各种美好与惊喜。我们深切感悟到当儿童手中的线和教师手中的线编织到一起,同时掺进家长手中的线,定会出现更加漂亮的图案。
【参考文献】
[1](美)克劳迪娅·伊莱亚森 (美)洛亚·詹金斯著,李敏谊等译,美国幼儿教育课程实践指南[M]原书第9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39-061
[2](美)格雷恩·奥尔森著,玛丽·娄·福勒编,朱运致译,家校关系:与家长和家庭成功合作[M](第3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3]程咸群.家园共育工作的有效尝试 [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18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