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娃在本土文化中飞翔
——挖掘本土文化开展主题教学的尝试
镇江润扬幼儿园 张燕
内容摘要:“教育回归儿童生活” 已经成为教育界这几年来最为热切的呼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带给我们关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思考,教育向生活回归的教育理念;传承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又能促进生活的发展。而主题教育活动是一种与过去传统教学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它以幼儿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为出发点,用整合的方法将各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从幼儿熟悉的乡土文化中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利用自身优越的自然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开展本土化的主题教育活动。本文从主题环境创设本土化、主题活动开展本土化、主题区域设置本土化、家庭教育本土化四方面详细阐述了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主题教育;本土化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新《纲要》还告诉我们:幼儿园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农村幼儿园周围的乡土资源是很好的素材。我们应从幼儿熟悉的乡土文化中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利用自身优越的自然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我园座落在农村,有着非常丰富和独特的本土文化资源。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们把“探索本土文化教育资源”融入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育科研、教育活动等各项工作之中,彰显了农村特色,有效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升了办园品味。
一、采集乡土资源,创设本土化主题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且,环境是幼儿最好的启蒙老师,它不仅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还能极大地引起幼儿的探索欲望。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有着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山、石、建筑、农田、瓜果、农产品、民俗风情等都可成为幼儿活动的丰富资源。教师应创设、利用自然、本士化的环境,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中的教育价值,开展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多种活动,满足幼儿想知道、要知道的强烈需求,为幼儿创造广阔的学习天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还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与环境对话,寓教于环境之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一)主题墙
主题墙是主题活动预设与生成的刺激物。主题墙应是动态的,随着幼儿的学习、活动的需要而变化;主题墙应是互动的,是“幼幼互动”、“师幼互动”、“家园互动”的有机结合,最终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1、魅力蒋乔
我们张贴了自制的《蒋乔地图》,这是结合活动《美丽蒋乔我的家》和《我是蒋乔小导游》创设的,幼儿在看地图、聊地图中了解蒋乔的地理位置及蒋乔分几个村,了解了蒋乔各个村的名称,这样便于幼儿在生活中认识站牌,体现环境创设的实效性。我们带幼儿参观热闹的蒋乔市集,将活动照片张贴成《蒋乔市集一角》,看到熟悉的市集被拍成照片,幼儿们惊奇不已,不时有幼儿惊呼:“这地方我去过!”“这就是我家前面那条街!”生活化的创设,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激起幼儿的探究兴趣。我们充分贯彻环境创设与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体现环境创设的实效性和本土化。
2、稻草变变变
这是针对活动《有趣的稻草》而创设的,是孩子们与我一起创设的。有专家指出:幼儿自己动手创造、亲身体验,能引发幼儿自我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们把稻草编成辫子,搓成绳子,做成草包、草垫子、草鞋等。在创设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在创设中既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更让幼儿知道“变废为宝”的道理,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我们周围的环境更加美丽!
3、创作吧
众所周知,幼儿每天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操作材料,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能成为他们可利用的资源。随着四季更换,我们经常有不同的材料投放在活动区中,如:春天的野草、野花、各种树叶;夏天的水果、蔬菜、砂石;秋天的种子、果实、昆虫等,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资金,还能让幼儿园的活动独具特色。如在造型区中,我们投放的各种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瓜果蔬菜,各种蔬菜经过孩子们的粘贴、拼插,辣椒变成了小老鼠,洋葱变成了小娃娃,土豆变成了小肥猪,芸豆变在美工区,用来做美工的材料可谓是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如:玉米、小麦秆、花生皮、狗尾草、树叶、果壳、石头、豆类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手工材料,将这些材料投放到活动区中,引导幼儿运用这些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可为活动区域注入更多的活力。
(二)自然角
自然角属于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供幼儿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幼儿收集的无生物及实验用品所用的场地,是幼儿开展非正规科学活动的场所。它可使幼儿进行细致地观察,也为幼儿带来自由操作、探索的可能。弥补集体活动时观察探索的不足,开阔幼儿的眼界。
农村幼儿园设置自然角,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养着农村特有的小动物(江蟹、泥土鳖、蚯蚓、蜗牛)及在废旧物品上种些植物(土豆、番薯、绿豆、赤豆、葱),供幼儿学习、探索。在大家的呵护下,我们的自然角一片生机勃勃:江蟹悠闲地吐着泡泡,泥土鳖不安分地爬着,不时摔个大朝天;土豆苗探出嫩绿的小脑袋,葱儿青翠欲滴,油菜花黄灿灿,桃花红艳艳。不知不觉中让幼儿更加喜欢家乡的动植物,愿意亲近大自然,关心自己生活周围的环境。在创设中我们充分运用乡村自然物和各种废旧材料,各个活动中教师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也体现了蒋乔的本土特色。与环境做到有效地互动,这也体现了环境创设的生活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挖掘乡土资源,开展本土化主题活动
虽然,农村幼儿园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农村孩子的游戏已逐渐从泥土地向水泥地过渡,直接与田野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现在的农家孩子不认识禾苗,分不清麦苗和小草,不知芋艿长在哪儿的十分普遍,其实孩子非常向往农村绿色的田野,流淌的小溪,走动的家畜,教师应该把孩子从水泥地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投身到泥土的芳香中,充分发挥农村自然环境的特殊作用。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大自然是二十四小时向幼儿开放的教室”,结合我们地处农村,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我们带幼儿走出幼儿园,来到大自然中。孩子们在观察发现中感受、体验,对遇到的问题和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大胆的猜想与探究。
结合季节特征,开展主题活动
变化莫测、奥秘无穷的大自然是幼儿探索、学习的最佳场所 。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教育素材,它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根据农村特有的优势,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认识,探索获得知识。春天,万物生长,野外遍地草色青青,野花飘香,一片生机盎然,这正是孩子们走进田野,亲近大自然,了解小草,野菜生长变化的大好时机。由此我们设计了活动认识野菜——马兰头,本次活动直接在野外进行,幼儿身临其境感受自然,通过寻找采摘,知道了马兰头的特征、作用,并且知道马兰头是农村的一种特有自然物,它能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回到教室后我们教给幼儿干制马兰头标本的方法,以及和幼儿共同品尝炒熟的、凉拌的马兰头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观察、辨别,大大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夏天,带着孩子们到野外去野炊,到田里去捉小虫,把捕捉到的小动物放到幼儿园的养殖区喂养。金秋十月,田野里的稻谷都成熟了,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淡淡的稻谷香。我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孩子们就像放飞的小鸟,欢快地欣赏着农民丰收的场景。到了田野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冲向农田:有的捡稻穗,有的捉蟋蟀,有的逗青蛙……田野里到处充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冬天,我带孩子们去寻找风中轻轻摇晃的芦苇……
在快乐的追寻中,孩子们不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在教室里学不到的知识,也使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让大自然给予孩子的感知永远地存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顺应孩子兴趣,开展主题活动
广阔而迷人的农村天地是孩子们的欢乐之源。他们对枯树枝会研究半天,对泥巴会唬弄一阵,他们已不知不觉地倘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了。
一天,我从村民那里要来一捆麦秆,准备给幼儿园的小树穿上棉衣。孩子们见了都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师,你要这个干什么?”“老师,这些东西是给小兔子做窝的吧”……我有意识地问“你们说,这些麦秆有什么用?”“可以做麦秆鸭子。”“可以烧饭。”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这时,陆羽说:“老师,我会用麦秆做海螺。”孩子们听了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他,陆羽急忙补充说:“我奶奶教我的,不信,你们可以问我奶奶。”我马上说:“那请你的奶奶明天来教小朋友,好吗?” 陆羽使劲地点了点头。第二天,陆羽的奶奶来到幼儿园,当起了我班的老师,耐心地教孩子们用麦秆做海螺。奶奶一步步示范,孩子一步步模仿,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奶奶就亲手帮忙。望着眼前这幅其乐融融的画面,我怦然心动,似乎也找回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接下来,孩子们又主动收集材料进行创作。在不断尝试中,孩子们学会了用稻草编织草鞋、扫帚,用山芋、土豆做成小动物,用枯树枝、木头制作成小火车、猫头鹰,用蟹壳加工成动物头像……虽然这些作品充满着稚气,但透露着孩子独特的创作灵感与智慧。
我们在活动中开发了30多种的乡土资源,丰富幼儿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大胆的进行想象创造,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不断地飞翔。在建构区“小小建筑工”们会变戏法地运用土豆、蒜、萝卜搭建出一座座高楼大厦、东方明珠、蜿蜒铁路;利用玉米核做感觉统合小路,隔离墩,投掷器械,计算器,建筑物的材料,拼摆的益智玩具;利用玉米叶编制的娃娃,粘贴的作品,装饰的花瓶;利用秫秸杆拼插的玩具;利用草珠子穿的风铃、项链;利用农作物装饰的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利用种子做的种子画;利用石子创作的石子画;根据民间剪纸进行的创意剪纸活动等。孩子在操作中了解着各种乡土资源的材料,感受着身边的资源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大大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创造灵感油然而起。
三、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本土化家庭教育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孩子刚开始“呀呀”学语,他们就不惜花钱去买玩具、买图书;刚会说会走,就迫不及待地送孩子入幼儿园、去少年宫……可是他们却忽略了身边蕴含着无穷魅力的大自然。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及时引导农村幼儿家长充分认识到大自然对孩子的影响力,并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教育技能。
带孩子走一走
我们让家长多带孩子开展“亲亲大自然”的活动,比如春天来临,带孩子去田野散散步、看看风景、采采野花、捉捉蝴蝶,碰上好天气,带孩子放放风筝。夏天,跟孩子一起粘知了、捉蚱蜢、挖螃蟹等,还鼓励孩子把小虫子、小动物带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看,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小朋友。要求家长利用晚饭前后或休息时间带孩子去田野里走走、看看、听听、玩玩。因为大自然是孩子非常向往的地方,更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础。定期、定时地带领孩子到大自然,既能陶冶孩子情操,又能丰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会主动地观察探索,主动地学习知识。
陪孩子玩一玩
农村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到处都有游戏的材料。如用火柴盒做把小手枪,用几根鸡毛和一颗纽扣做个毽子,用竹节做只水桶,抓根竹竿当马骑等。这些游戏虽然朴素,但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却很有好处。利用小树枝、麦杆、稻草等,可作为孩子练习立定跳远的操作材料,孩子根据自己划距离自己跳的要求,用小棒划线,麦杆或稻草做记号,练习立定跳,当跳过一定距离后,孩子会自己自觉地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调节距离,重新练习跳,这时,家长可引导幼儿用这些操作材料练习侧身跳、向后跳以及单脚跳等。借用树木,练习向上跳、上跳摸树叶,这样一来孩子内在的心理活动就可以通过外部的动作,充分地表现出来。
让孩子做一做
有时,成人到田间干活时,孩子吵着要跟去,但家长往往不允许,这主要是担心孩子会弄脏衣服、晒黑皮肤,给自己添麻烦。其实只要劳动的地方离家不远,劳动的时间不是很长,不妨让孩子跟着去。这样,既可以让孩子亲眼看看父母是怎么劳动的,又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种菜时让孩子帮着拣石块、点菜种、浇水等;割稻时让孩子拾拾稻穗;带孩子看西瓜、摘茄子、收果子。有时家长从田地里带蔬菜(如芋艿、豌豆等)回家,不妨连茎带叶一起拿回来,让孩子一起收拾、整理。在劳动中,孩子们不但能逐步养成劳动观念,学到简单的劳动技能,初步懂得了植物生长规律,能培养幼儿认真负责、持久的、细心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体验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爱护劳动成果和尊重别人的劳动。而且可以学到许多幼儿园里、书本里无法学到的知识。
四、收集乡土信息,设置本土化的区域
农村幼儿园虽然室内外操作材料比较少,但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大自然中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同时,也是天然的活动区。
(一)因地制宜,创设具有农村特色的区角活动
在农村自然环境里有许多土.将幼儿带到室外,让他们把土和成泥,用泥做糖葫芦、汤圆、汽车等;可以在户外开设运动区,带幼儿去小树林玩捉迷藏.去草地上奔跑、打滚,去小溪边打水漂等,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大自然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尽情感受了大自然的美,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我们在充分考虑本土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创设了具有农村特色的区角活动。比如:村镇上商品交易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五天一次的集市了,幼儿对集市很熟悉,印象也很深。因此,在角色区开设集市,能满足农村幼儿参与成人交易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凡是生活中能诱发幼儿操作兴趣的物品,都力求浓缩到活动区中来。我们还充分利用本土特色,开设了土区、种子区、石区、木工区、造型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区域。如:我们在“土区”中陈列了各种土(黄土、陶土、红土、营养土等),还展示了泥人、花瓶、砖瓦等土制品,深受幼儿的喜爱。
操作是学习一个重要途径,是幼儿直接经验的感知,为此,我们立足本园开设了一个种植园地,还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农家菜园”, 根据季节的不同种植一些青菜、萝卜以及瓜果、豆类等。引导幼儿在劳动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结合种植园,我们开展了《有趣的种子》《营养丰富的蔬菜》《各式各样的叶子》《有趣的根》《美丽的种植园》《各式的测量尺》等系列主题活动。在开展《美丽的种植园》主题活动中,教师一改过去大包大揽的方式,把权力交给幼儿。幼儿从收集种子、挑种子、松土、探讨工具的运用到种植与管理,都由幼儿自己来做。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寻找答案,进行了多次的探究与尝试。如:在挑种子过程中幼儿想出了挑、筛、用水泡捞等多种挑选种子的好方法。在工具使用中挑选出了好用的工具。在观察蔬菜的生长变化中,幼儿通过6次的尝试,制作了便于观察的测量尺。在种植与管理中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通过种植发现:小麦、葱、菠菜等植物能过冬;不同蔬菜的生长条件不一样——有的需要搭架,有的需要间苗;小麦在抽穗期爱长蚜虫,用花椒水就可治蚜虫等。孩子们在收获中认识了各式的蔬菜,创意作出各式的蔬菜拼盘,并根据蔬菜特征和营养创编了蔬菜儿歌等。孩子们在参与中了解了许多知识,在探究中有了许多的发现,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更强了。
(二)将乡土材料巧投于区域活动中,为区域增添更多的活力
众所周知,幼儿每天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操作材料,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能成为他们可利用的资源。随着四季更换,我们经常有不同的材料投放在活动区中,如:春天的野草、野花、各种树叶;夏天的水果、蔬菜、砂石;秋天的种子、果实、昆虫等,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资金,还能让幼儿园的活动独具特色。如在造型区中,我们投放的各种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瓜果蔬菜,各种蔬菜经过孩子们的粘贴、拼插,辣椒变成了小老鼠,洋葱变成了小娃娃,土豆变成了小肥猪,芸豆变在美工区,用来做美工的材料可谓是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如:玉米、小麦秆、花生皮、狗尾草、树叶、果壳、石头、豆类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手工材料,将这些材料投放到活动区中,引导幼儿运用这些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可为活动区域注入更多的活力。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立足农村实际,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农村乡土文化,就可以形成较稳定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主题活动内容。我们的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化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幼儿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周围的人、事、物及其关系,把学习过程变成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让教育回归到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幼儿教育学》主编:陈幸军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6月页码:P105页-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