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阅读丰富幼儿情感体验的探究
宜兴市实验幼儿园 刘娜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所以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既是对文字信息进行感知和理解的复杂认知过程,又是对文字信息进行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的复杂的情感活动。童话作为儿童最喜欢的文学样式之一,我们试图以童话阅读为载体,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培养孩子的美好情操,健全孩子的人格品格。
一、支持幼儿从不同的童话作品中体验不同情感。
童话故事给孩子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各种各样性格、品质的人或动物,各种各样的关系,各种各样的经历,这些不一定是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但是给孩子的感觉却是那么生动鲜活。孩子不需要亲身经历,却能和故事的角色一起进行着“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听《小意达的花儿》,能感受到生命的美丽与优雅,这是美感的体验;听《丑小鸭》,和丑小鸭一起经历磨难,品味自信与感恩;和《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中老爷爷和老奶奶一起分享快乐,体验爱的包容……这些体验让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
温馨和爱是童话的主旋律,但是,让孩子接触一些具有悲剧色彩的童话,可以拥有别样的情感体验。曾有家长向我们反映,说她每次给女儿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女儿都哭,但又要看,因此很矛盾,为了让孩子保持快乐的状态,是不是只应选些结局圆满的故事呢?其实这个问题放到大人身上,也许就不会成为问题,为什么这样的事情出在孩子身上,我们就会担忧呢?也许是因为我们觉得伤心不是好事情,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怎么能让孩子伤心呢?但是,人生本来就是有苦有乐,不知道痛苦悲伤的滋味,怎么能够体验幸福和快乐呢?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孩子的财富,这些情感经历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品味人生,并且学会应对生活中各种不幸和挫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当孩子阅读这样的作品感到悲伤,不正是孩子拥有同情心这一人类伟大情感的体现吗?不正值得我们感到欣喜吗?
二、帮助幼儿体验童话作品中的情感
1.教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以情激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这要求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
其次教师要深入研究童话作品,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童话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什么内容的童话,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给孩子讲述童话故事不是一件随意可为的事情,需要教师事先品读,将体验到的情感融入讲述之中,运用声调的高低及表情的变化,用自己的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孩子的心灵,去调动孩子的情绪,使之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从而受到感染。
2.选择合适的时间讲述故事很重要。
欣赏童话是一种体验,一种超越人生命范围的延伸体验。不过这种体验是需要主动去做的,不像看电视、看电影那样可以被动地接受,虽是在听,但思维的运转一刻不停地将听来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转化成相应的场景和情节,尽情地体验其中的险与夷、哀与乐。为了能让这种体验不受打扰,周围环境的安静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每天在幼儿园,我们选择周围环境相对安静的午睡前这段时间给孩子讲述童话故事。孩子躺在床上,没有了正常教学活动时的正襟安坐,身心完全放松,闭上眼睛,用耳朵倾听,用心去想象。此时我们一般会选择浪漫、美好、里面充满了浓浓爱意的童话如《接木骨妈妈》、《小意达的花儿》呈现给幼儿,这样孩子容易入眠。在缓缓的音乐声中,孩子闭上眼睛,听老师娓娓道来,这一刻的感觉非常美妙!此时的童话,更易拨动孩子的心弦。孩子和老师都喜欢午睡前的童话时间,有的孩子会在早上一入园,就问“老师,什么时候睡午觉啊?”不知内情的人觉得奇怪,而老师和孩子会彼此交换会心一笑!
3.家园共育,将特别的作品特别处理。
有的童话作品特别适合亲子阅读,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老师给孩子讲述这个故事,和妈妈、爸爸给孩子讲,这是两种不一样的感觉。《我永远爱你》
4.延伸阅读给孩子提供亲历亲为的机会。
经常有家长和我们反映,孩子特别喜欢把书中的人物搬出来演,没玩没了,不仅自己演,还要家长和他一起演。这时,我就把活动室里的童话表演区指给家长看, “孩子们在幼儿园里也是这样,看,这是我们为孩子提供表演的地方,里面有各种各样表演的道具和服饰。”我们告诉家长,这是孩子的正常表现,几乎每个幼儿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如此表现,他们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个角色,让同伴或大人扮演其他角色,亲历亲为,模拟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是一种在心理上对故事的体验和认同,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童话故事阅读本质上就是一种体验,当表演作为阅读的延伸活动,能对阅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表演的形式也可以延伸,比如可以画画,做手工,制作背景、面具、道具,甚至小人偶,还可以设计动作和舞蹈,一边载歌载舞,或者邀请其他小朋友集体游戏和表演。在表演童话故事的过程中,情感体验更加深刻和丰满。
三、理性地对待孩子的情感体验。
孩子的情感体验是感性的,作为教育者,孩子学习的指引者、合作者、研究者,我们却要用理性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的情感体验。
1.当孩子真情流露时予积极回应
在集体中,面对众多的幼儿,老师通过观察孩子的表情来感知孩子的情感变化。在听《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时,有一节是关于小猪做保镖晚上去送鸭蛋的情节,听着关于夜晚森林静谧的描写及小猪紧张害怕心理的描写,孩子们的心也跟着紧张起来,眉头皱着,一副担心的表情。此时,老师只要和孩子一样的表情,就是对孩子的最佳回应。因为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了认同,没有什么比得到老师的认同更让孩子鼓舞的事情了。
在家里,由于家长和孩子亲密接触,孩子的真情流露更容易察觉。有位家长说,曾和孩子一起阅读过图画书《猜猜我有多爱你》,有一次睡觉前,妈妈像往常一样送给孩子一个晚安吻,孩子突然睁开眼睛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从我们家到月亮上那么远。”妈妈当时好感动,当即又亲了下孩子:“妈妈也爱你,宝贝!”我告诉这位家长,你做得很对,孩子的情感得到积极的回应,无疑是对孩子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鼓励。
2.相信幼儿从童话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具有个体差异性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欣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应提倡自我的,多元化的解读,允许幼儿有个性化的特殊审美情趣。孩子们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感受是不尽相同的,或是激发起强烈的同情心,或是感受到对生命的热爱,或是体会出温馨的亲情,还有一些孩子对这篇童话最深的印象是“背上插着刀叉的烤鹅”……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感觉,这也是尊重孩子作为小读者的权利。如果品味童话,必须要品出一样的味道,这将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3.不要苛求,学会等待。
童话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发生的,是深远、长久、全方位的,我们在教育活动中,不能期望孩子听完一个童话故事就立刻产生预期的情感体验。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需要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慢慢体悟,《逃家小兔》中兔妈妈博大、执着的母爱,也许只有经历了坎坷起伏、荣辱悲欢,体会了背叛伤害、人情冷暖,才能感受到这永远没有任何犹豫、任何条件而追随在身边的母爱是多么弥足珍贵!对于没有多少人生经历的儿童来说,能体验到那份母爱尚属不易,过多的苛求只会让孩子不堪重负。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等待,把期望的目光放得远些。
童话是每个幼儿童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没有童话,童年的色彩也黯淡了许多。童话中出现的动物、植物、人物形象和蕴含的尊重、友情、爱、美德等价值,只有在幼儿阶段播下种子,才能根深蒂固,并建立起他成年后的品格。老师就像那园丁,为孩子的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拥有美好心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