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进程中的托幼衔接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曲 敏

  [内容提要]:当学前教育的范畴从3-6岁逐步扩大到0-6岁时,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一体化”需要系统、有效的整合。把握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对0-6岁幼儿实现全面的保育和教育,“托”“幼”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是实现一体化整合的重要关键点。对于托幼衔接的理解,主要包括纵向衔接和横向衔接,纵向衔接是指托儿所和幼儿园机构之间的衔接;横向衔接是指家庭、社会教育机构、社区,对0-6岁婴幼儿进行整体性教育的过程。本文作者通过连续四年的托幼衔接工作经验,对托幼衔接过程中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育行动等多方面一体化的实践和托幼衔接的方法及途径作出了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托幼一体化、托幼衔接

  一、托幼一体化的基本含义

  1.什么是“一体化”?

  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主权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是长期的、过渡的、渐进的过程。

  2.什么是“托幼一体化”?

  目前,关于托幼一体化的含义,主要包括硬件一体化和软件一体化。即托幼机构的一体化,以及在0-6岁的教育工作中,管理体制、教育目标、方式和策略的一体化。本文中所指的托幼一体化,主要指的是在教育工作中软件方面的一体化,年龄定位在2-3岁与3岁后的幼儿园托幼教育之间的一体化衔接。

  二、现状分析——托幼一体化的必然性

      1.政策指导

  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03年就颁布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3]13号),随即很多城市针对这一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从整体规划、管理体制、政府职责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层面诠释了对于托幼一体化的理解。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已将3岁前的教育纳入的幼儿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并将幼儿教育的受教育对象从3-6岁拓展到0-6岁。同时,在《纲要》细则中的组织与实施部分,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相互衔接。

  2.社会需要

  20011110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王湛在《全国幼儿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及:“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接受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需求也在变的越来越迫切,因此,从过去一段时间主要发展3-6岁的幼儿教育,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教育,既是我国早期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必然趋势。‘十五’期间,教育部在提出目标任务时,也特别提出了0-3岁的早期教育目标。”

  立足于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纲要》中提及幼儿教育的方向应当是“面向世界的科学的幼儿教育”。早期教育科学、合理的开发,以及托幼一体化的合理衔接,是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幼儿园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以上几点,很多有实力的幼儿园先后开设了2-3岁的托班,并与小中大班实现统一管理。我园也于2005年开设了亲子园,把原先的1个托班扩大为4个托班,并系统地开展了有关托班教育的实践研究。我园业已实施了《单元教育托班课程》中2-3岁的托班课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形成了相应的《托班宝宝发展参考要项》和《托班宝宝发展评估》等资料。与我园3-6岁的单元教育在课程结构、教学体系等各方面教育形成一体。

  三、托幼衔接——推进“托幼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托幼一体化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托幼教育的顺利衔接,表现在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和教育行动的一体化衔接。这就要求“托”、“幼”两个教育阶段能以一体化的理念共同研究,以寻找有效的衔接点。但目前的情况是,由于两个年龄段幼儿行为差异较大,即便在同一所幼儿园,托幼的教育也是分头平行,缺乏互动。托幼衔接是实现托幼一体化研究的重要关节点。

  1.教育观念一体化

  (1)教师的角色定位——从教养到教育

  托班的工作重点是“保育”,而小班后则逐步过渡到“保教结合”。托班时,教师的关注点会更多的集中在“监护式保教”中,吃饱、卫生、安全、不受伤害等等,而这种模式只是满足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需要,并不能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身心需求。因此,我们在托幼衔接过程中,教师需要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把这种“监护试保教”模式逐步过渡到“发展性保教”模式中。除了上述的基本生活保障外,还需在保教结合中,进一步满足幼儿成长过程中心理能力的保护和培养,满足他们对爱、社会适应和认知发展等方面的需要,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把保育工作从最基本的提高自我服务能力逐步转化为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2)可持续性的教育观和儿童发展观

  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个幼儿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网络,并具有发展的循环态势”。幼儿的发展是递进的,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幼儿发展的每个关键点;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幼儿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因此,托幼衔接可以让教师持续的关注幼儿成长和发展的轨迹,遵循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发展适宜性”,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实施个别化教学。

  (3)家长关注点的转变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对幼儿的关注点如果仍然停留在“今天吃饱了吗?午睡了吗?有没有小便在身上?”等等方面,显然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在托幼衔接中,当幼儿已经能够完善自我的服务能力后,教师需要引导家长将关注点多元化,保障幼儿健康、个性、情绪、兴趣、交往等全方位的发展。

  2.教育技术一体化

  教育技术的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在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下,实现教育目标的顺利对接、教育内容的合理扩展、教育途径及方法的前后连贯和一致,以及对婴幼儿评价的合理延伸。我们需要师资力量和教育活动两个最基本要素的支持,以保证教育技术一体化的实现。

  (1)师资配置体现稳定性。

  通过近四年托幼衔接工作的经验,我认为托班教师的配置可分为专职托班教师和循环托班教师,每班都有固定的长期带托班的教师,保证托班教养工作的稳定性;同时,也必须配置带循环班的教师,能够保证托幼衔接的持续性。

  (2)教育活动体现递进性。

  托幼衔接的教育活动,应当遵循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确定整体化的儿童发展目标,形成有效的活动方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从易到难,步步递进,体现小步递进的理念。

  3.教育行动一体化

  (1)情感体验稳定:对幼儿园整体、教师群体、同伴集体的熟悉

  有些上过托班的幼儿进入小班后,仍会哭闹着要找原来的老师和同伴。因为他们对这一群体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依恋。因此,在确定托幼衔接的教师组合时,我们应当尽可能的考虑到大循环的模式,让幼儿在托升小后有相对固定的教师群体或同伴群体,这样对缓解小班入园适应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以我班(小班)今年32名幼儿为例:

  我班托班(托升小)

  其他托班

  未上过托班

  人数

  16

  9

  7

  情绪良好

  15

  4

  1

  轻微哭闹

  1名(因长期病假,托班休学半年)

  4

  1

  哭闹严重

  /

  1

  5

  由此可见,熟悉的幼儿园环境、熟悉的教师、熟悉的同伴,对入园初期幼儿的情绪影响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2)自我意识提升:从自我中心到形成社会群体

  2-3岁的托班幼儿社会经验贫乏,在各种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尤其突出,加之3岁前幼儿直觉行动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托班幼儿在交往中容易出现咬人、抓人、抢玩具等现象。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托幼衔接后,孩子们这类情况明显好转。同时,语言表述能力也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交往能力。一般来说,3岁的幼儿词汇量一般在300-1000左右,并且在交往中不断增加。在托幼衔接中,通过多样的集体活动、同伴交流等,幼儿的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都能够成正比地提高。

  (3)适应能力增强:实现托幼衔接,保障稳定情绪

  ①作息时间和常规秩序的基本一致

  实现托幼衔接,幼儿的作息时间必须保持相对的一致。以下,以我园的托班下学期(春夏季)和小班刚入园(夏秋季)的作息时间,进行比对:

  时间

  托班(春夏季)

  时间

  小班(夏秋季)

  7:45-8:30  

  问候时间(晨间接待、智力游戏)

  7:45-8:20

  劳动、交谈、智力活动

  8:30-9:10  

  运动时间(小型多样体育活动、早操)

  8:20-9:00

  小型多样体育活动、早操

  9:10-9:35  

  一句话时间(吃点心、短句练习)

  9:00-9:15

  集体教学活动

  9:35-9:45  

  聪明时间(教学活动)

  9:15-9:40

  点心、课间活动

  9:45-10:00  

  运动时间(户外游戏)

  9:40-10:00

  户外游戏

  10:00-10:10

  休息时间(喝水、如厕)

  10:10-10:40

  快乐时间(区域游戏)

  10:00-10:50

  区域游戏

  10:40-11:00

  Dolremi时间(音乐欣赏、餐前准备)

  10:50-11:00

  餐前准备

                                  11:00-11:45    午餐

                                  11:45-12:00    散步

                                  12:00-12:15    就寝准备

                                  12:15-14:30    午睡

  14:30-14:55

  整理时间(起床、整理)

  14:30-14:50

  起床、整理

  14:50-15:20

  点心时间

  14:50-15:20

  体育锻炼

  15:20-15:35

  运动时间(户外锻炼、体育游戏)

  15:20-15:40

  点心

  15:35-15:45

  聪明时间(智力活动、手指游戏)

  15:40-15:55

  智力活动

  15:45-15:55

  整理时间(喝水、如厕、整理衣服)

                                  15:55-16:55    区域游戏

                                  16:55-17:00    离园前准备、离园

  从上表中,不难发现,我园托班下学期(春夏季)和小班的刚入园(夏秋季)的作息时间基本保持一致。除了午餐和午睡时间等时间完全一致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其余各项均有5-10钟左右的时间差异。我们发现托班作息时间中,在以思维能力为主导的集体活动、游戏时间相对偏短,而在以生活能力为主导的点心、盥洗、起床、整理等时间则相对偏长。尤其是在上下午的活动过渡环节中,特别加入了休息时间和整理时间,这都是与托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生理需要密切相关。比如:当托班幼儿没有喝水、如厕的意识时,教师就必须组织有需要的幼儿集体进行,且很多生活环节必须有成人的帮助,比如提裤子、整理衣服等等。

  在一体化的托幼衔接中,我们发现经过我园托幼衔接的幼儿在进入小班之后,1天之内都能够基本适应,在各项活动中,均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②生活活动体现自主性,自我服务能力决定适应期的成败

  经过了一年的托班生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托班下学期,随着幼儿独立性和好奇心的不断增强,幼儿在生活活动中自主性也有了较强的体现,很多幼儿愿意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升入小班以后,对比没上过托班的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情绪。有些幼儿一到吃饭、睡觉就哭闹不止,因为在家都是和家人形影不离或者直接被包办代替了;然而经过托幼衔接的幼儿,则更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情绪自然也就更佳愉快了。

  ③游戏能力是稳定情绪的良好保障

  前苏联的阿尔金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游戏是幼儿每天在园最主要的活动,所以游戏时的情绪直接决定幼儿每天在园的情绪。幼儿的游戏发展需要经历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四个阶段。对于刚入园的幼儿,通常游戏状态停留在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阶段,即自己玩或者别人玩什么我就玩什么,有时会排斥他人,喜欢把很多玩具占为己有。而到了小班,他们社会交往范围扩大了,同伴间的交往联系频繁了,有时还需要学会与同伴共同分享玩具。因此,我们通过托幼衔接,通过游戏间的共同交往,帮助一部分幼儿实现从独立游戏、平行游戏到联合游戏的过程性发展,形成初步的合作和分享意识,在游戏中共同相处,并带着一些年龄偏小的幼儿进行游戏,用游戏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4)活动形式多样:从个别化教学为主到多种教学模式并存

  一般来说,托班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约为5-8分钟,因此托班教育多采用的是非正式的教学模式,如:区域活动、插入式分组活动等,教学环境宽松自主,追求自然的教育,以幼儿有兴趣的活动优先。然而随着年龄的递增,个别化教学固然适合,集体教学也必不可少。我园3-6岁的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多采用集体、小组、个别教学并存的教学活动模式。因此在托幼衔接阶段,我们在每天上午增加了10分钟左右的集体教学活动时间。首先,有助于幼儿群体意识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有了初步的群体意识,喜欢模仿他人的动作、言语,而集体教学活动恰好可以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机会,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逐渐理解“大家”、“共同”、“一起”这些概念,逐渐形成简单的规则意识。其次,具有相互学习的效应。三岁左右的幼儿无意注意、无意记忆仍占极大优势,因此他们的学习也更多地具有无意性。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使幼儿在群体情境中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并通过反复模仿、呼应、感染、强化等,建构自己的经验。

  对于托幼衔接阶段的教学活动,集体教学活动应当体现以下特征:

  ①强烈的情境性

  对于低龄幼儿来说,可引发假象的情景、适宜的材料、教师夸张的语言、表情、动作,都是调动幼儿积极性的重要保障。

  ②高度的整合性

  托幼衔接阶段,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方式不因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而更多的应考虑到领域内或领域间的整合,让幼儿在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内,动静交替,寓教于乐。

  ③频繁的互动性

  3岁左右幼儿,语言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重复性。因此,同样的问题可以多次提问,给每个幼儿表达的机会。此外,该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尚处于萌芽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减少和幼儿之间的距离,比如:走到幼儿面前提问,或是在活动中摸一摸、抱一抱,在活动中充分体现语言的互动和肢体的互动,给予每个幼儿敢于自由表达的机会。

  总之,托幼衔接阶段的教学活动既具有托班幼儿的直观性、多变性和无意性,也需逐步符合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和模仿性。所以,我们要在观察、把握、了解婴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适当延长集体活动的时间,提供丰富多变的活动情景,创造可以自由表达的机会,合理组织集体活动,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小班学习活动。

  4.托幼衔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1)参观小班

  托幼衔接阶段,带幼儿参观小班,看小班哥哥姐姐上课,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形成集体活动的意识。参观小班教室,初步了解教室各个区域的功能,尤其是发现与托班不同的区域,或发现同一区域的新功能,萌发幼儿对新环境的向往,激发幼儿成长的喜悦。比如:托班的角色游戏以娃娃家为主,而小班则增加了理发店、小吃店、医院的多个角色游戏区域;托班的盥洗室里有坐便器,而小班的盥洗室里是小便斗和蹲坑;在参观小班时,孩子们还发现小班哥哥姐姐的小抽屉是放蜡笔和各类作品的,而在托班,小抽屉里主要放的是换洗的衣裤等。

  (2)大带小

  利用户外活动、区域游戏、餐后散步等环节,让托班和小班幼儿一起玩。使得混龄幼儿间形成兄弟姐妹式的社会群体,不仅可以扩大幼儿的接触面,而且使托幼衔接阶段的幼儿感受到来自哥哥姐姐的关心和帮助,尝试在他们的带领下合作游戏,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效仿,完成自我建构和提高。我们通常会让幼儿自己选择混龄玩伴,并结对游戏,这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都有潜在的推进作用。同时,我们也会在游戏中,帮助托班幼儿感受哥哥姐姐的成长,他们拥有更多的技能和能力,以从情感上鼓励孩子们愿意上小班,激发托班幼儿成长的快乐。

  (3)家园合作

  ①开放半日活动,邀请家长观摩托幼衔接阶段的半日活动,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状况和幼儿的发展水平。

  ②召开托升小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小班生活,托、小之间侧重点的转移,以及对幼儿全方位的关注。

  ③建立《宝宝成长档案》,它既包括幼儿在园表现,也包括幼儿在家的情况。它真实地记录了幼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同时也能看到教师、家长与幼儿共同成长的足迹。是家园共建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多种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它将伴随孩子们实现托幼衔接。

  结束语

  《纲要》中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终身教育、以人为本和面向世界的科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全面的、整体的、深远的角度探索“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是我们教育研究和实践者的重要行动。新时代背景下的“托幼一体化”早期教育模式正在实践和思考中孕育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0月;

  2.《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朱慕菊,200111月;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

  4.《新〈纲要〉与幼儿发展——幼儿园教与学中的儿童发展观》,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

  5.《2-3岁幼儿学习活动指导手册》,Debby CryerThelma HarmsBeth Bourland,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6月;

  6.《我国托幼一体化研究现状述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琼,20077月;

  7.《学前教育学》,梁志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