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好家园合作三部曲 促进幼儿智慧成长
扬州市汶河幼儿园 夏丽华 刘静
【摘要】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家园合作的有效性。本园以一节课、一场会、一次展为主曲,搭建幼儿园、教师、家长沟通的桥梁。让教师了解家长,让家长理解支持幼儿园,以期共同协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
幼儿园、家长、合作、成长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指南》的教育建议中也多次提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说明“和家庭建立双向互惠的关系”。为此,我园一直重视家园合作的内容和方式,以一节课、一场会、一次展为主曲,转变家长观念,取得家长的支持,以此唱响孩子幸福的童年,促进孩子的智慧成长。
一部曲:家长学校的一节课——让教育理念听得懂
开设家长学校,不仅能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还能让家长主动、深度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积极了解幼儿在园学习、 游戏及活动情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家长学校的开展尤为重要,特别是开设好新生家长学校的第一堂课,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利用新生家长学校第一节课的契机,向家长宣传幼教改革的意义,课程游戏化项目的理念、要求,以让家长更清晰地认可、认同幼儿教育改革。下面我以我园2018年的新生家长学校第一课《把握幼教改革的前沿,点亮孩子的幸福童年》作具体阐述。
1.贯彻一个点——教育目标的定位
我们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定位,依据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小班幼儿各领域的发展指标以PPT形式进行播放,中、大班幼儿领域发展指标提醒上网及时查阅。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宣传,让家长明白3~6岁每个年龄段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指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让家长逐步形成合理的期望,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配合做好家园共育工作。针对少部分家长重智轻能、重智轻德的观念,我们也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切忌小学化倾向”,并清晰地指出什么是“学前教育小学化”以及其带来的危害。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引导孩子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健心。
2.抓住两条线——教育内容的实施
所谓两条线,一条是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主线,一条是园本课程的主线,贯穿、融合起来就是我们的一日活动的内容。我们一方面向家长介绍《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背景、实施意义以及我园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礼蕴花开 润泽童年》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介绍课程游戏化引领下,园本课程《和乐课程》的动态生成过程。我们充分利用周围资源,满足幼儿发展的兴趣和需要,以幼儿园、家庭、社会为载体,以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等环节为途径,逐步开发、构建以童谣活动、种植活动、本土文化为主体内容的园本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五大领域,实施方式不再局限于教学活动,在家长心中树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
3.统领三个面——教育方式的互动
三个面指的是幼儿、教师、家长,如何处理这三个面的关系,如何运用和谐、有效的互动方式取得教育效果最大化?我们首先从中外教育家的名言名论入手,让家长了解教育孩子不单是教师、幼儿园的责任与义务,理解家园合作的意义;其次,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之建议与要求入手,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再次,从《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入手,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计划、实施评价等活动。同时,幼儿园积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探索空间,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带领孩子走进社会、自然,多陪伴多观察多交往等等。
二部曲:园本教研的一场会——让教育实践摸得着
教师和家长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掌握着丰富、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家长则带着不同的职业文化背景,并对孩子有着更为全面的了解。因此,园本教研活动如果能充分调动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保证在教研实践的各个层面都能实现家园之间的有效沟通,势必会增进家园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支持,促进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理解,最终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其实,首次邀请家长把作为园本教研的成员,源于我记录的一个案例。
1.园长手记
实录:今天是我总值,正在大厅和小朋友们问好。这时,我听到哭声,顺着声音一看,豆豆小朋友哭哭啼啼不肯入园,而妈妈着急说:“快进去,妈妈今晚做,明天带”,转而抱怨说“老师烦死了,每天要带东西,不是做就是找,我们又不会,看,不带,孩子就闹” ……
2.分析思考
反思:这样的抱怨我们也不止一次听到,虽然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人才济济,是一份丰厚、宝贵的教育资源,它很好地补充了幼儿园教育某些方面资源的空缺。但怎样能转变教师的观念,主动和家庭建立双向互惠的关系?
3.策略支持
(1)了解教师的行为。首先,我在QQ平台上向教师抛出了三个问题,由教师们参与讨论。一是你是如何看待有效利用家长资源的观念?二是家庭教育中,你认为可挖掘什么样的资源成为教学资源,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三是在布置亲子作业时,你是如何根据家长的工作特点、素质能力分层要求?
调查教师的出发点是一方面了解教师工作中的实践做法,一方面促进教师能够积极学习有关家园合作的理论纲领、经验文章,另一方面,通过分享、讨论、交流,寻找科学的家园合作途径。
(2)了解家长的行为。我们向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家长对家园合作、亲子作业的态度,家长喜欢沟通的方式、愿意配合的内容等等。
(3)开展园本的教研。此次教研的对象不仅是教师,也有部分家长代表,还有市、区教育专家。活动流程主要包括:一是家园合力,精彩瞬间。通过VCR的播放,让家长了解我园家园共育的多样性;二是相互交流,倾听心声。通过教师、家长对家园合作的认识、理解、做法的交流,表达出困惑、新的认识;三是专家解读,阐述意义。以专家的微讲座,再次阐述课程改革下家园互惠的意义、要求,使教师、家长加深家园共育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配合,而是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四是家园表演,展示成果。以情景剧表演《大树挂水啦》、《楠楠家的种植故事》,分享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给孩子成长带来的有利因素。
三步曲:成长评估的一次展----让教育成果看得见
随着对幼儿发展评估的重视和改进,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估是必要和可行的。首先,由于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关系,家长更有优势和条件去细致观察、耐心测问,从而更好地了解幼儿,而孩子在测问时几乎没有紧张与压力感,表达时会更自然和真实。其次,通过参与测评,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了解孩子的潜力和弱项,从而提出更有效的教育对策。带着这些认识,我们每学期组织家长参与一次对幼儿发展的评估。
1.课程实施中的评估
目前,我园的课程是以主题形式而开展的,每次开展之前,我们都会发放调查问卷,既调查孩子的兴趣、课程实施的可行度,又让家长了解课程实施的相关配合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开展一次评估,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适宜性。如,本学期开学初,我们结合扬州举办省运会的契机,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生成了“喜迎省运会”的主题。生成课程有没有价值?家长会不会认可我们的创新思路?我们开展了“喜迎省运会”生成课程的家长审议活动,首先由教师向家长介绍课程的实施意义、内容安排、实施进度以及家长需要配合的要求;接着就孩子在课程中可能获得的经验、促进孩子的发展等方面引发家长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表示这样的活动贴近孩子的生活,满足孩子的需要,是有意义的活动。课程实施结束后,我们还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征集课程后期实施的想法与建议。
2.课程实施后的评估
开展主题活动前,我们在家长园地或QQ群介绍课程的实施背景、预设课程、配合要点等有关信息;课程实施后,及时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从知识技能、情感体验、能力习惯等方面调查课程实施的满意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因素,为班级课程审议提供参考资料。
3.学期结束前的评估
自《指南》的颁布、课程游戏化的实施以来,我园一直在探索一日活动的组织形式,努力改变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要活动的模式,弹性化安排一日活动内容,并通过多种活动让家长了解改革的意义,支持幼儿园的一系列变革的举措。为调研我园幼儿在改革背景下的发展情况,让家长进一步理解区域活动的意义,我们在学期结束前,邀请家长代表参与我们的评估调研。
本次小班开放的是角色游戏区,分别是“娃娃家”、“小医院”、“甜甜屋”、“理发店”,家长们从环境的设置、材料的投放、孩子的活动等方面进行观察、调研,看到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得积极、愉悦,对我园的区域游戏给予了高度赞扬。中班开放的是科学探索区,分别是有趣的轮子、吹气球、颜色的变化、好玩天平,涉及力、物理变化、化学反应、重量等有趣的现象,家长们交流时很惊讶,如此深奥的现象就在孩子自主操作、自主记录的过程中得出了结论,而且也没想象中的乱七八糟,他们充分肯定了区域游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班建构主题是“我的幼儿园”,孩子们分组先设计幼儿园的外形以及需要的材料,然后分工搭建,家长们亲眼看到孩子们设计时从争吵到达成共识,然后骑着小车分头去搬运搭建积木,专注而投入的拼搭,分工去资源库寻找材料,合作搭建完工孩子获得喜悦的过程,觉得孩子超出他们的预料,感叹教育改革打破了他们想要的小学化教学的观念。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家园合作应有新视角,我们开展的家园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亲子游戏、增进亲子感情的层面,要向参与课程、参与成长评估等方面进行拓展。探索家园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以促进幼儿智慧成长,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