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包”——优化主题网络课程动态管理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北环幼儿园 许爱云
论文摘要:
信息技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目的就是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结构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然而,以往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关注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上的运用,而忽略了其在课程设计和课程管理环节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引领教师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课程资源包,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课程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课程资源包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同时,更好地完善了我园课程主题网络的建构,丰富了主题课程的相关内容,优化了主题网络课程的动态管理。
关键词:课程资源包优化主题网络课程动态管理
一、课程资源包——主题建构的“万宝全书”
“以幼儿为主体的主题课程”教学结构模式并不陌生,在幼儿园实施已取得相当成功:如今在我市幼儿园普遍实施的主题课程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对某一个教学主题的延伸,架构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网络,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接着沿着这一知识网络又会发现更多新问题,再进一步解决……这种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选择主题——搜集相关主题教育内容——设计和整理主题教育网络——创设开放式主题教育环境——教育活动编排与开展——学习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随着主题课程资源的不断充实,我们的主题课程资源包也应运而生。主题课程资源包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以教研组长为核心,教师集体收集内容,自主进行管理。资源包里包括主题活动目标、主题各领域活动内容、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推荐课程(即备选课程)、主题反思等诸多内容。这些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管理的教育资源,从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减少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节约了许多教学成本。
(一)主体资源包。主题课程中的各级活动目标、各领域活动内容安排、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等都是课程主体资源包中重要的常规内容。我们参考《江苏省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南京五大领域教育课程、《幼儿园建构课程》、上海的《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等,结合自己幼儿园的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制订各年龄班相应的教学主题。并根据教学状况,每学期初再做微调。
(二)影像资料包。在这里,我们会将一些研讨课进行教学实录。如;“彩色的气球”、“小猴画圈”、“快乐的小鸭”等,这些内容我们都在每一次活动后及时整理到影像资源包中。语言是我园的特色课程,因此,在多次的语言主题研讨活动中,我们用摄像机,照相机记录下了活动中的点点滴滴,特别是二研、三研后的精品课,我们几乎都以实录的形式保存在资源包里,在下一轮的主题活动开展中为教师提供参考。
(三)主题反思包。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位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教师。在主题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所选课程内容是否合适、 目标达成度如何?在该主题中,哪个活动的组织是自己比较成功的?哪些活动需要重新思考调整等等。我们要求以主题为单位记录每位教师的反思,供大家分享交流。在下一轮的课程实施中,相互之间可以参考、借鉴。
(四)优秀课例备选包。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专门建立了一个资源备选包。这里面有我们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时拍摄的优秀课例;有教师参加市区级教研活动的评优课;有幼儿园通过研讨产生的精品课、特色课,也有老师平时自己积累的与主题相关的课例,这个备选包就好像是一个大大的“电子储物袋”,老师有需求就到袋中去挑,而暂时不需要、或者觉得不适合自己的主题活动内容先暂时放入其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需要,适度地调整自己的主题活动内容,而自己不适合的内容也不能抛弃,可以暂搁“包”中,其他教师可能会用得到。
二、课程资源包——教师发展的“自主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电脑课件,还应该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管理。我园建构的园本化主题课程资源包,有效促进了主题课程网络的动态化管理,为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实施主题教育活动和自身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
(一)内容选择——自主共享。以前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基本都是园级领导和一部分骨干教师整理制定的,一线教师只要按照计划开展活动就行了,也许有的内容并不适应自己的教学风格,也不适应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而课程资源包的出现,给予了教师充分的课程管理权,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选择或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再调整,不过这个调整一定要通过教研组这个团体共同的研讨和协商。如:大班教师在进行“我们爱祖国”的主题教学活动时,发现以前的课程中有的活动设计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相当枯燥,社会活动“美丽的祖国”就是一例。于是几位教师便重新构思新的教法,从孩子自身经验为出发点,以旅游的形式开展活动,照片、录像等形象丰富的教学具,让孩子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了充分认识和美好向往。在该主题活动中,老师们还针对我园语言特色选择了更多的主题活动内容,并在验证后全部归档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包中,大大丰富了主题内容。老师们在课程实施中也充分享受着自主课程管理的快乐。
(二)目标制定——互通共长。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需要和发展目标,所以目标制定要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只有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主题资源包的建设使教师在主题课程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共同制定各级教学目标。当大、中、小班在同样的时间段开展同样主题的活动时,三个年级就可以信息互通。既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又可以在同一种活动形式中进行混龄教学。如:在“美丽的秋天”这一主题活动开展之前,为了避免课程内容出现“太易或太难”的偏颇,我们三个年级的教研组一起开展沙龙活动,大家针对主题目标的制定展开研讨,最后确定重点,制定出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主题活动目标。这样的研讨活动,让教师们对同一主题下各个年龄孩子应该达到的活动目标有了整体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目标才能体现出层次性。
(三)课程生成——智慧碰撞。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最具智慧和活力的一个内容就是“优秀课例备选包”,即不断有新课程生成的那部分。在每个学期的练兵活动中,主题课程开放观摩活动中,都会产生一批优秀课例,这些课例往往都是经过多次施教以后形成的,也是我们的教师在多次智慧碰撞后脱颖而出的,因此,我们在每个学期结束以后,会把这些优秀课例汇聚起来,大家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分类投放到课程资源包中。
三、课程资源包——优化课程的“便捷快车”
(一)教师参与课程管理主动了。在课程资源包没有规范管理之前,我们老师开学初有一件很头痛的事情,那就是到处找主题活动方案,东边拉一个,西边挪一个,拼拼凑凑,所谓的主题网络图也是生拉硬扯牵强形成的,很多地方都缺少深层次思考。有了课程资源包以后,教师只要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每学期稍作调整就可以用了,既节省了时间,也解放了老师,使她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上一届主题课程资源包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结合自己本年级特点,甚至于一些时事信息,更有效地制定出自己的课程资源包。这样教师就愿意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特别是“优秀案例备选包”,大家每学期都能够主动把自己开放的精品展示课及时放到其中,用以共享。
(二)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了。我们都知道,一堂好的教学活动,离不开课前认真的准备,特别是教学具的制作。两年多来,我们的课程资源包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如教学课件、主题环境创设照片、教师各类教研活动录像等,这些影像资料为再次开展相关活动的教师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和帮助。实践证明,教师在感受了直观的录像课之后,在自己的主题活动组织中就会做到有效调整,较好实现主题教育目标。还有多媒体课件的备档,以前,我们的老师不会做有心人,一些好的课件在使用完之后便丢到一边了,时间再长一些便不知道在哪儿了,就像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到最后还是一无所有。现在有了主题课程资源包之后,教师把用过的课件及时放入资源包,而且还分学科、分年级保存,有条有理,再也不会丢了。两年下来,适宜孩子的课件越来越多,老师们在下一轮的主题活动中可随意挑选,大大减少了课前准备时间和精力,她们从中尝到了“做有心人”的甜头,在今后的课程资源包管理中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有效。在一次语言教学活动观摩评比后,产生了很多不错的教学课件,我们全部储存到“影像资源包”中,现在这些课件利用率很高。朱凌洁老师在去年参加省录像课比赛中获得二等奖的那个课件“彩色的泡泡”,我园教师也因其生动实用而非常愿意使用,孩子们也很喜欢有课件的教学活动。因此,有了课程资源包的规范管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也更加有效了。
(三)教师主题反思能力增强了。在不断调整课程资源包的过程中,其实就是教师不知不觉地参与了课程管理。这个过程中,教师们要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仅会关注到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更会关注到教育行为改善。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每一个主题反思开始先放在幼儿园网站内网,给她们创设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让大家相互指点修改,对相关主题有更深刻地理解,最后留存在主题课程资源包里。这样教师在智慧相互传承的同时,学会了带着反思的结果去实践,不断调整教育策略,更改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萌发教育教学的创意,生成更大的智慧,形成更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
(四)主题网络课程管理变活了。在课程资源包中,主体课程资料分门别类清晰保存,要使用时点击相应文件夹就能迅速查找到该文件。当教师再次循环教学到同一个教学内容时,只要通过对教材和幼儿的分析、思考和研究, 对储存在资源包中的原有资料再作修改、补充和完善就行,无需全部重写。这样既减少写的过程,减轻了教师备课负担, 又能精益求精, 丰富教学内容,达到教师之间备课资料的资源共享,有效避免了以前那种:年年教案写得苦, 年年都是老思路的尴尬局面,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中去。在每一个主题结束以后,我们会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反思并电脑备档,给主题网络课程建构注入新的营养素。这样一个动态化的管理模式,连续一定的周期后,我们的主题课程网络渐渐变得丰盈、饱满,由以前的“蚂蚁屯粮式”逐渐向“蜜蜂酿蜜式”转变。
可以说,一个类似于“电子储物袋”的课程资源包为我园教师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帮助,更给了她们一定的课程自主选择空间。现在我们的主题网络课程因不断推陈出新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由孤单的“一条线”渐渐变为张弛有度的“一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