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一案追求“量身定制”的至高境界,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在认识儿童中支持他的发展”。一童一案实际上是“学教评一体化”的滚动发展:即将评价镶嵌于幼儿的学与教师的教中,一是指向儿童嵌入展开发展性观察与评价,二是指向教师嵌入过程性评估与优化,从而通过“学-教-评”循环发展,互生互促,以更适宜的课程呼应每个儿童获得适性成长。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同构共享数字化平台为“一童一案”打开了另一扇窗,教师能够通过“便捷式”流程、“一键式”操作,生成数字化个体档案,还可阶段性获取大数据资源,从而能够不断识别儿童的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

一、减负增效:积累数字模块

(一)同构幼儿个体发展数字档案 

我园利用数字平台提供后盾支持,在研讨中根据运用需求展开个性化开发,全方位、立体化建构幼儿云成长档案,以更为简便、快捷的方式搜集信息,呈现完整儿童的形象,力求让“活生生的儿童站在档案中央”。

一是共享:家园能够通过下载App轻松实现平台的共享,同时符合国家意识形态要求、遵循网络保密协议相关规定和信息资源利用权限公约;   

二是共建: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权限范围发布信息、了解孩子的各种信息、提出自己的评价与支持策略建议等,所有功能操作比较简便,类似微信朋友圈发布,同时又能系统进行归类处理信息;

三是共用:老师能够统计本班所有孩子被关注、观察、倾听与诊断、分析的情况,也可以随时提取每个孩子的信息状况,发现个体的纵向与横向发展情况;

四是共育:家长可在查看、发布、评价、下载等不同功能之间选择,一方面能共享共读各类信息,按规范发布信息,另一方面能根据教师的评价与分析及教育支持建议等,在家庭中给予多方面的配合;

五是共研:所有数字资源家园均可下载保存,成为重要信息素材,可供学术研究使用,并在教科研研讨、幼小衔接实践中展开持续跟踪研究。

(二)探寻“三张地图”展开评价指标的合理选择与嵌入

从数字平台的个性化搜集整理出发,“一童一案”可借鉴“三张地图”更好地具体化到儿童群体或个体展开探索,即沿着“看见-看懂-看好”的实施脉络,将“三张地图”理解为“儿童发展地图”“儿童发展现状地图”“儿童教育支持地图”。立足数字信息,教师心中的这张儿童发展地图一方面从课程计划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适合的指标,融入心中这张儿童发展地图;另一方面从幼儿出发,在回应性的应答中灵活选择其他指标的有机渗透,动态修复或补充这张儿童发展地图,从而让其更加科学有序与灵动多元。

【案例:从预设到生成评价指标的选择与嵌入】

小班开学初教师初预设的课程计划是“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这个主题,围绕该主题,教师根据展开的课程内容,心中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儿童发展地图”侧重涉及的指标,主要有“情绪的辨识和调节”“生活能力及健康习惯”“融入群体生活”。

在追随儿童一日生活与课程实施过程中,随着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师适时补充“身体整体运动能力”“倾听的态度与语言理解能力”等指标,从而让心中的儿童发展地图愈加饱满。后续随着追随儿童产生微主题的更新、儿童群体或个体不同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一日生活中关注点的变化,所有指标会在一学期中能够得以全面融入,鼓励教师关注到幼儿发展地图的整体性与阶段性。

总之,数字平台能够围绕“三张地图”实践视角,力求发现一个幼儿在不同情境中和不同幼儿在同一情景中的学习与发展。在一段时间内,既能关注到幼儿不同发展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进阶阶梯,又能识别到教师对不同幼儿不同领域关注的频次与改进方向。当然,数字平台不是事无巨细地堆砌,而是选择孩子的高光时刻、经典“哇”时刻、有价值的里程碑时刻,让数字信息有用有效。

二、全程动态:运用数字模块

(一)“全程”效应:实现嵌入式“教学评一体化”

什么时候“嵌”,数字平台应当追求“全程”效应。幼儿一日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可以嵌入分析、解读与可能的评估。数字平台的便捷上传与及时联系指标,为进行初步的解读评估提供了高效通道。

【案例:签到区的“9”】

数字平台(图像):看见(学中发现儿童,即儿童发展现状地图)——签到时,奇奇是这样写“9”的:先画了一个圈,再画了一竖。

数字平台(指标):看懂(评中分析解读,即对照儿童发展地图进行嵌入式评价)——张老师在观察中发现他这样的书写不符合书写笔顺,是“以画代写”的典型表现。而儿童的前书写发展进程是:先从借助涂鸦表达情绪或意愿开始;然后慢慢会用各种图画、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最后,逐步发展为借助各种类似规范字形的符号、图案、标记等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此,该幼儿处在由涂鸦不断走向规范字形书写的阶梯中。

教育现场:看好(教中适宜互动支持,即儿童教育支持地图)——张老师“指了指”签到区提供的“9”的书写方式,鼓励该幼儿自主观察与发现。后续又提供了“虚线画出的数字轮廓”,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连成实线,从而不断习得正确的书写顺序,获得由上而下、由左至右的运笔技能,同时也能够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这样的片段源源不断地发生着,如左利手孩子的动作行为特征、幼儿自我设定挑战冒险等,教师正是在伴随整个师幼人际互动中,通过数字化采撷及时嵌入式评估,从而积累对每个儿童的认识,并不断调整教育支持行为。

(二)“动态”效应:实现“学教评一体化”的适宜性

评价不能舍本求末,千万不能认为阶段性正式评估写下一个结论或者写下那些证据才是目的,而是要在嵌入“学教评一体化”交织的过程中动态助推幼儿时时获得更好的支持。老师要从变化的数字信息中识别儿童,不断在反思中对课程的伸展展开“监理”,从而做出是否适宜的判断,不仅关注年龄适宜性,更要关注个体适宜性,以帮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迈向更高水平。

【案例:宁宁的故事】

背景——宁宁小朋友是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老师用不同方式进行学教评一体化,不断悦纳着他的“不同寻常”,又以一颗平常心陪伴着他的每一天。

数字平台(图像跟踪)嵌入展开“学教评一体化”——

看见(学中发现儿童):一是连续追踪到他总是坐在自己那张小椅子上的镜头;二是追踪到他吐口水总是喜欢吐到他第一次吐的地方。

看懂(评中分析解读):从真实情境中,老师敏锐地分析解读其特有表现之一可能就是由于认知经验单一带来的“刻板印象”,并寻找其背后的其他原因以及这一表现的积极意义与负面影响。

看好(教中适宜互动支持):利用他的“刻板印象”,因势利导,如入园后的物品摆放从第一次就鼓励他按照规则放好、入厕时选择自己最需要最适宜的那一个位置、午睡不要认错了床、认识自己班级方位与走过的路线等,从而让他能够更好地适应园内生活,能够自然流畅地过好每一天。

后续,教师继续观察,利用数字平台频次统计,发现他常常“一个人待着”“跑出群体”次数较多,并尝试对其“不合群”“孤僻”深剖原因,了解了他“听不懂”“语言发展滞后”等实情。同时,从偶然的手势互动中找到了支持他的方法,从而优化了与他的互动过程。

“一童一案”正是试图能够全程、全方位跟踪每个活生生的儿童个体,从入园第一天就展开“学教评一体化”的无限循环,动态“量身定制”提升教育支持的适宜性。

总之,数字平台虽然提供了便捷,但“数智无限 为我所用”才是最根本的。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一童一案更应构建“电脑+人脑”的嵌入式评估新生态,让生硬的数字信息更加富有情感色彩,更加富有教育意义,从而让每个幼儿的适性成长获得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