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信息化浪潮推动下,数字化技术正渗透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迎来转型。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数字时代,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转型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是破解教育公平、质量等重难点问题的必由之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侯莉敏教授也指出“学前阶段需要顺势而为,去思考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怎么来助推学前教育的现代化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园积极尝试,将数字化技术与学前教育相融合,致力于科技赋能推动幼儿园高质量发展。

一、幼儿园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现实困境

实际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对教育变革持谨慎态度,面对新技术感到压力巨大。主要困境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教师缺乏对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影响了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2.对应用效果存疑:部分教师和家长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实际效果持怀疑态度,对AI技术是否能替代人类教师的情感交流和关怀、是否能提供足够灵活和适应性的教育方案存疑。

3.专业支持体系不完善:对教师缺乏针对性培训和持续技术支持。

二、移动终端:幼儿园数字化转型的有利载体

有些数字化应用的高成本和技术壁垒,会让很多园所和教师望而却步,不能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所以我园把人人能使用(可及性)、人人会使用(便捷性)、人人爱使用(高效性)作为数字化应用的重要条件。基于此,我们选择以移动终端作为数字化应用的主要载体,降低应用门槛,提升实施效果。

三、基于移动终端的幼儿园数字化应用场景

移动终端是指可以便携的、具备计算和通信功能的智能设备。在幼儿园场景中,最常用的移动终端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些设备凭借其普及度高、操作简便、功能丰富等优势,成为推进幼儿园数字化转型的理想载体。接下来我就以三个应用场景为例,来说明基于移动终端的幼儿园数字化应用。

应用场景一:“AI伙伴”——幼儿的智能学习助手

我园为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平板电脑,并在平板中下载了幼儿能够使用的人工智能对话助手,作为幼儿的“AI伙伴”。“AI伙伴”可以模拟教师的部分功能,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例如,在科学区里,幼儿进行一项探究水的张力的实验。他们尝试让回形针漂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在实验过程中,小朋友们发现有些回形针很快就沉下去了,而有些则可以漂在水面上。他们感到困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然后他们想起了“AI数字伙伴——豆包”。孩子们拿起平板电脑,向豆包描述了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并且最后缀上一句他们自己想到的诀窍:“请用6岁小孩能听懂的语言回答”等个性化要求。

豆包通过简化复杂概念(解释水的张力概念和原理)、提出引导性问题(尝试不同材料)和建议实验方法(轻轻敲击水面,看看是否会影响回形针的漂浮)来支持孩子们的探究过程。它鼓励孩子们进行细致观察,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并尝试解释他们所看到的现象。

可见,“AI伙伴”在幼儿教育中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提供知识,还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并鼓励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而且“AI伙伴”在辅助幼儿探索学习的同时,也为教师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引导高阶思维的发展。

应用场景二:“AI智囊”——教师的专业成长伙伴

在智能化教育环境中,熟练、恰当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幼儿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还能在面对教育差异化挑战时,为教师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

例如,我园是一所融合教育幼儿园,在同一个教育环境当中,往往存在着不同需要、不同支持深度的幼儿。为了提升教育环境的包容性并实现高质量的幼儿园融合教育,教师需要采取一级、二级或者三级等不同程度的支持,这对教师的专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就借助AI来辅助教师获得不同层级支持的灵感和策略。例如,在课程审议时,我们请AI对现有资源进行解析和拓展,帮助教师快速获取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和个性化的支持策略。满足教师和幼儿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提升融合学习的成就感和效能感。

不仅如此,我园还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教研活动,创新教师专业成长模式。例如,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线上直播,将专家和其他区域教师纳入学习共同体,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教研过程中,教师利用“纸条范”匿名发表观点和问题,其他教师可以查看并点赞,形成热门话题。主持人根据热门话题引导讨论,聚焦共同关注点,促进深度交流。讨论进入瓶颈时,请AI加入对话,开展思维风暴。教研结束后,通过问卷星收集教师评价反馈,为后续教研改进提供依据。在这个教研活动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园际、地域间的壁垒,让专家、名师和教师在虚实结合的环境中观点碰撞、方法共享。同时为教研活动提供数据支持,实现精准教研,并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由此可见,这种“AI智囊”式的支持模式,既能帮助教师突破教学思维的局限,获得更多元的教育策略灵感,又能促进教师间的深度协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在数智化赋能下,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拥有了强大的智能助手和广泛的同行支持。

应用场景三:“AI评价助手”——全方位的评价支持系统

“AI评价助手”是一种信息化的教育评估工具,它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能力,能够快速处理大量评估数据,提升评估效率,它的应用使常态化自评成为可能。

以我园开展的一次环境创设教研活动为例。我们运用“AI评价助手”开展全园环境的自评工作。首先,我们在手机App平台上内嵌评估工具,并创建具体评估任务。这个评估系统的显著特点是灵活性强,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重点的教研需求进行及时调整。在评估实施阶段,全体教师通过平台对各班级环境进行互评。评估完成后,“AI评价助手”就可以根据教研需求对评估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总览”,直观呈现全园在各个维度的整体表现,清晰展示各班级在不同指标上的得分分布,让问题点和亮点一目了然。通过数据对比,为教研工作提供精准指引:对于得分偏低的指标,组织专题研讨;对于得分较高的指标提炼经验为典型案例;对比不同时期的评估数据,评估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等。

例如,在第一次评估中,我们发现全园在“作品展示”指标上得分普遍偏低。具体来说,“作品展示”部分的问题在于较少记录并展示幼儿对作品的解释、评价以及创作时间和作者信息。但同时我们发现中一班的“作品展示”得分较高,原因是该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表达创作思路,并及时记录幼儿的评价。因此,我们邀请中一班教师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主要包括:如何引导幼儿进行作品解读、如何记录和展示幼儿的创作过程等。基于此,教师们提出了以下调整策略:在作品展示环节,增加幼儿作品解读和评价的记录,让每个作品都有故事可讲。在第二次评估中,该指标分数得到大幅提升。

通过这样的数据驱动教研方式,我们让教育评价从过去的凭感觉、凭经验,转变为有理有据。通过AI智能评价助手的强大分析功能,不仅提高了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效率,还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呈现和智能化的分析,帮助教师们发现了许多平常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和机会。使环境创设的讨论不再局限于表面现象,而是能够深入到理念理解、策略有效性和长期趋势分析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四、总结与思考

通过以上应用场景可以看出,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些技术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还实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幼儿园的数字化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将继续探索数字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深度融合,以科技赋能教育创新,推动幼儿园教育高质量发展。